关灯
护眼
字体:

清穿之七福晋的幸福生活(122)

作者:江昔凝 阅读记录

“完全就是天降神物,要是百姓们能够种上的话,日后我们就不用畏惧饥荒了!”

胤祐甚至开始盘算,要是这玩意又能够像粮食一样收入国库,等危难的时候再拿出来救济百姓,还能够降低国库的支出。

宝敏冷不丁地打断胤祐,“怕是不能够像收米一样将它收进国库以此抵掉征税,因为它极易腐烂,容易生长出根芽。”

“以前在民间,听老人说,一旦果实生长出根芽后,就不能够再食用了,要将他们埋进地里面。要不然误食会死人。”

宝敏想了下,“花生好像就是这样,民间以前有不少人不知晓这件事情,花生破壳长出芽以后也食用,最后五药可医就死了。”

胤祐了然,“这个我知晓,我有在书卷上面看过类似的记载。既然如此,福晋可有保存的法子?”

“有倒是有,不过只能够让它挨到春种。”宝敏说:“挨到春种就够了,等我们将这东西告诉给皇阿玛后,让他现在分个皇庄进行实验,等确定没有什么问题后,就能够将这些东西用皇上的名义分发给老百姓。”

“只有借助皇阿玛的名义,才能够让这利民的农作物快速在大清推广开来,如果只靠我们的话,怕是要弄到不知道何年何月去。”

胤祐自然也是这么想,只是直接将高产的农作物交给康熙,又担心康熙起疑心。

胤祐从先前的激动中抽身而出,冷静地开始分析朝中的局势,他将自己所思所想告诉给宝敏听。

“虽然在工部,我也挺开心的,但工部那些人总觉得我不是个吃苦耐劳的阿哥,不太待见我。”

“我本意是想要去军中,可是大哥牢牢将军中掌握在自己手里,我两边都不想选,也两边都不想得罪。”

胤祐思索片刻,认真地询问宝敏,“你说,民以食为天。古往今来,农耕养育了这片大地上的人民,满族作为游牧民族从草原林间来到中原,不就是为了能够有肥沃的土地种植米饭,一年四季有个丰收,求安稳过日子吗?”

“既然如此,那种田的活,不应该单独一个部去管理吗?”

胤祐忍不住蹙眉,“先秦的时候还有专门的农官、秦朝有治粟内史、汉朝有大司令、大司农。而如今的大清,只是靠着地方父母官管着百姓的耕种。”

“事情繁多且杂,也无法知晓百姓们种植的方法对不对?哪些农作物在地方是高产的?如果挪到别的地方,是否还能够有如此好的表现?”

“这些我们统统不知道,倒是入京后,忘了先前游牧的苦,只顾着眼前的享乐了。”

胤祐有些难过地给自己扇了两下风,紧抿嘴唇。

倒是宝敏频繁地瞧着他看。

好家伙。

还真是瞌睡着,就给自己送枕头来了。

宝敏正想着这事呢!

第53章

宝敏一直有这个规划……

宝敏一直有这个规划,就是希望能够独立出一个部门来专门管理农业。

毕竟吏、工、刑、兵、户、礼六部无论去哪一部,等到后期真正皇权争夺起来,都很难自保不被牵连。

搞农业就不一样了,指不定还要被那些争权的皇子骂是傻子,好好的皇子阿哥偏要往乡野里钻,没什么大出息。

可宝敏并不觉得,无论外面的科技怎么发展,这片土地都是农耕大国,十几亿人口光是靠粮食进口,怕是要被人扼杀住要害。粮食安全掌握在自己手里面才是最为重要的。

如果连最简单的生命需求都不能满足,又何谈建设一个国家?

“爷既然这么想了,我们干脆趁着这次机会,跟皇阿玛说,专职去做这方面好了。”宝敏同胤祐分析道:“咱也不求突出,明年要是皇阿玛真分封下来,靠我们先前那些功绩,也不会差到哪去。”

“争不了那位置算不得什么大事,就怕我们成为别人的眼中钉,无论做什么都是错的。”

宝敏恨不能将爱新觉罗一家的多疑、小心眼子都揭穿而出,但话到嘴边却成了另外的词句。

“皇阿玛在,也就还能压住他们几分野心,要是皇阿玛……你说,这大好的日子难不成不过了?”

“爷要真是想在别的地方有建树,也就不要有什么顾忌。这搞农业发展的门道可不比带兵打仗来得少。”宝敏迫切地希望胤祐下定决心,然后朝着这方面走。

她手上面有得用的人,日后还能够借着这名义招揽更多的人才,整顿农业,少让百姓挨些饿。

历史书上惨痛的记录就会少一些。

胤祐手里的团扇翻了个转,沉思道:“这事我倒是有些章

程,八旗兵养尊处优,因着世袭制,愈发没有规矩。准噶尔战役就能够看出他们的力不从心。”

“要是真的想要种植这种高产的农作物,一开始还是得朝廷先种。要不然百姓们也不会信服,更加不敢拿田亩去种这些东西。”

“是,所以爷同皇阿玛请命,抽调一些八旗子弟跟着一起去庄子上种田,是最为靠谱的。”

宝敏回想着书上面说,土豆春天二三月份还能够种植一次,在这之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将土豆给储藏起来,不让它腐烂,等到新年一过,就准备将它催芽下种。要不然赶不上春种了。

胤祐左思右想着,觉着这事不错,想了一圈,决定去外面找找自己五哥。

先前还不想惹上事情的胤祐这会儿连外套都来不及穿,急匆匆就往外面走。

“这会儿这么晚了,你去哪啊?”宝敏起身看向已经黑掉的天,迷茫地看着已经冲出去的胤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