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俞荷嘴巴比脑子转得快。
收起钱袋子,自信满满的说:“我准备卖肉丸胡辣汤,我看江边大船停靠的多了,商贩,装卸货物的人,管事,雇工很多,随着天气变化,便宜实惠的肉丸胡辣汤会很受欢迎。”
啥?
一家四口朝俞荷看过来,李二娘开口问道:“啥叫肉丸胡辣汤?”
“鱼丸末等,猪肉丸中等,羊肉丸上等,和面、葱花、香菜一起炸成丸子,烧一锅骨头汤臊子烩菜倒米浆熬成糊糊,最后放上盐,胡椒,辣椒、香油调味,倒进瓦瓮保温。一碗卖2文钱。可以现吃,可以买回去单吃,可泡馒头,热乎乎辣乎乎一碗下肚,大冬天全身都暖洋洋。”
当然,她没有胡椒,辣椒家里也不多,可她有洋芋地边林子里采的麻味冲天的藤椒,还有只有辛辣没有香味的辣蓼花,这两样存货最起码能管今年够用。
“这吃食是你想的?”
“哪有。邓爷爷给我吃过香喷的鱼丸和猪肉丸子。家里做的坛子肉臊子菜多好吃,我就想着,我都觉得好吃的东西,大家一定也会觉得好吃。”
俞有地倒不怀疑俞荷的话,没准儿这肉丸胡辣汤也是在邓家吃过,现在不好意思说。
“这是你六月就开始想的?”李二娘觉得不可思议。
“我想赚钱买地啊。”俞荷无奈摊手。
“要得到,肯定要先付出实际行动,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
她问阿奶要过,暗乎乎也问过阿娘,更寄希望于缥缈的外婆的红包,都不成。
李二娘想说,他们夫妻是不是辜负了孩子,让她年纪这么小就惦记着赚钱,可是牛车到家了,公婆听到熟悉的铃铛响已经开了大门。
“俞荷,玩的怎么样?”马三面一边打量车上的东西,一边笑着问俞荷。
没有回礼,李二娘一阵心虚,来不及内疚,笑着说:“娘,俞荷说她要做生意,花你给的钱,买了这个瓦瓮和十二只土碗。”
院子里的唐大丫,赵娟听到这话,也赶来凑热闹,俞荷小丫头一个人嚷嚷赚钱她们不在乎,可这话从沉稳的大嫂嘴里说出来,俞荷的生意便有了眉目。
马三面被李二娘的话吸引,叫大人进屋说,俞成文帮着爷爷父亲卸牛车,给牛饮水,倒草料,刷毛。
“这么说,我俞荷真正有想过怎么做生意。”听李二娘怎么做肉丸胡辣汤的一席话,马三面婆媳四个大人面面相觑。
马三面想,就照老大家说的做,先做一锅出来试试味道,要真的能换钱,肉丸子胡辣汤又冬天向卖,越早开始越好。
等八月底九十月,各路商船在白水镇靠岸,才是生意最好做的时候。
“稳子娘,这事你帮她做,但不要让她知道。”马三面下了决心。
“是。娘。”
第12章
俞荷还不知道大人的想法。
“姐,你买了什么好吃货吗?”龙龙眼睛在俞荷房里扫了一圈,什么新东西都没发现。
俞荷下意识擦擦头上的虚汗!没钱,什么都买不了。
知道小孩儿愿意听新鲜事,就掰着手指头数,想说得再仔细一点。
“现在天热吃食不好带。我吃过爽滑的豆腐脑,脆香的油条,榨菜臊子热饭团里包裹的炸花生最香,椒香的猪肉饼,还有一碗十二文的羊肉葱饺子,只放了葱。等我们赚了钱去县城敞开了吃。”
俞荷越说,龙龙越听越馋,又听她说赚钱了去县里吃,心里满是干劲。
“姐,这两天阿爷帮忙赶鸭子,做生意我们也叫阿爷帮忙吧。”
“你这想法不错。姐帮忙做好,我们爷孙三个去镇上卖,有爷在,也不怕坏人欺负小孩。做买卖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俞记肉丸胡辣汤。”
两个人说着话,俞荷见俞有地从后院回来,心里盘算着明早阿爹练字,她去讨一幅,让阿爷雕刻成木板画,请阿娘做一个布幌子,招牌和幌子,两样齐活。
吃完饭,俞荷爬上自己的小床一觉睡到天亮,知道原本二婶今天去镇上改成明天,龙龙和三叔三婶去赵坝村走亲戚,梳洗吃过早饭飞快后院赶鸭子去河边。
“嘎嘎,嘎嘎!”鸭子边叫边往水里下个儿,俞荷猛的想起外婆餐桌上的大鱼。
见鸭子越走越远,俞荷回来找阿爷,“阿爷,大河里现在能捕鱼吗?我们去下一网吧。”
“你等一下,我找找网子。”俞老头觉得小孙女说得对,捕一网鱼,过节餐桌上添一道菜,又想起妻子昨夜的叮咛。
俞老头头顶着船,背上网和水桶,俞荷也背上自己的小背篓,提上水盆。
“俞荷,你爷孙俩下河去啊?”宋老太门口喂鸡,母鸡抱窝,秋天了出了一窝鸡娃儿,除了长得慢,没毛病。
“是啊,去看看今年的鱼肥不肥。”俞荷笑着走过来,看着黄绒绒的鸡娃,肉肉,喜欢。
“你阿爷捕鱼厉害着呢,准有大鱼。”宋老太太笑呵呵的说。
“借你吉言。”俞荷见阿爷走远了,摇晃着背篓小跑着追过去。
“俞荷这孩子长力气了。”宋老太自言自语道。
到了村口的码头,把东西放到船上,俞老头先让俞荷上船,再一手扶着船沿一个殿步跨上来,船轻轻一晃,稳稳的向白水江而来。
八月的江水上涨了很多,江面更宽,村里胆小的赶集都愿意走路,阿爷每逢白水镇赶集日,会架牛车,去十里外的赵坝村上面接一两趟赶集的人,一人一个来回收一文钱,坐车的人也不多。
船行到了俞老头捕鱼的窝子——一个水流缓慢,水很深的芦苇丛边,俞荷手忙脚乱拿出水盆里的渔网,两个人一起把网下到水里,俞老头把船停在江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