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有地震惊的半天没说话,只一口一口喝茶。
俞荷偷笑,好一个沉默是金的阿爹!
“阿爹,我在北地开的店叫陆家平价粮食店,延州各县都有分店。一年盈利是这个数!”
俞有地只是喝茶。
承得住气呀,姜还是老的辣。
俞荷笑着端起阿爹的茶尝了尝,茶放的多了,有点苦。
“阿爹,咱县上有没有惠农政策,比如县衙向农户出租耕牛,发放良种,培育新的多产作物,派各村有经验的老把头,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户种植高产粮等。”
“我想租十头水牛耕地。”然后等二月,直接用简易播种机将香米稻种五行一排种在地里。
“……阿爹,有没有半工半役的政策,就是给参加劳动的人发半天的工钱,半价购买矿山开出来的石料等,帮助百姓修建堤坝,农田灌溉渠,建贫困人口安置房等,一来,可以增加百姓的收入,二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更合理地利用资源,更快发展。”
俞有地觉得他们父女还是联络感情的好,下衙了他为什么还要讨论公务,又觉得俞荷的点子,简直说到了他心坎儿里。
“阿爹,今天晚上我们吃凉拌藕片,油炸藕夹,糯米藕,还有排骨连藕汤。”
俞荷笑着,给阿爹比了个五,“我买了五百斤莲藕,一斤两文钱,超便宜。”
“你自己玩,我去书房看会儿书。”
俞荷笑,阿爹一定去写明年的工作计划了。
“俞荷,今天晚上想吃什么?”李二娘俞梅顾嬷嬷小谭从街上回来。
“阿娘,我就想吃你做的莲藕排骨汤。还有麻辣豆腐,香米饭。”
李二娘洗手,赶紧先把米饭做上,顾嬷嬷洗菜,小谭出来看着小旋风吃肉一边发呆。
……
过了年,俞有地前院上衙,李二娘俞梅带着俞荷县里附近转转。
正月初八,俞荷请石匠买石头先把南镇一百五十亩地围起来,又请当地人帮忙做了防洪堤和灌溉渠。
二月十五成城考童生试,过了二月二,李二娘带着俞梅成城一起坐陆家的货船回了白水县。
留下顾嬷嬷在家准备一日三餐,经营米粉店,俞荷带着小谭和买来的胡家祖孙蹲守南镇这一百五十亩地,在地边种上豆角西瓜南瓜和当地的香瓜。
到二月底,俞荷将这一百五十亩地全部整好种上了泡发芽的香米种,三月十五,稻谷发芽荒地变成了青苗田,让胡老头祖孙带着小旋风日夜看守,才从南镇回到县里。
县里的大户和乡绅,都看着知县家二小姐能折腾个什么名堂,所以,她的米粉店先出名了。
“二小姐开的米粉店,米粉不仅味道好,量多,还实惠。”
“大碗六文,小碗五文,卖价也不贵。”
米粉店很忙,但熟人也多了,熟人介绍熟人来做工的人一多,顾嬷嬷就有时间想开米粉作坊的事。
“顾嬷嬷,不仅要米粉作坊,我们还可以收购藕粉,包装一番,通过陆家的船,卖到盛京,或者北地。”俞荷坐在院子里的大树下乘凉,这天可真热。
“你想呀,十斤藕出八两到一斤藕粉,我们一斤藕粉200文的收,会有人愿意卖。”
“再收点小河虾晒成干,油炸做成虾粉,卖到北地,给那些行脚商当吃干粮和喝开水的调料。”
四月中旬,陆家平价米粉店门口挂出收购藕粉和干小河虾的价钱。
并且写了详细的藕粉制作工序。
泥塘种藕的人家都来问价,小满每天被大家问的口干舌燥。
水稻打花灌浆的关键时刻,俞荷带着小谭小旋风又回到南镇,天天的拿个竹竿,两个人这边敲敲,那边打打,还雇人稻田里一遍遍的赶稻。
盖在地边大榕树下的五间石头房,成了俞荷和小谭小旋风最爱呆的地方。
“小姐,今年吃不上咱家的桃了。”小谭脸上盖着自己做的蒲扇,懒洋洋的说。
“等着吃西瓜,甘蔗,橘子,荔枝和杨梅。”俞荷挪了挪了自己发酸的双腿。
她开始长个子了,每天喝羊奶,干活多了腿还是会痛,尤其晚上睡着能痛醒来。
七月,胡老头再三来说香米得收了,不然二成要损失在地里。
俞荷村里雇了五十个壮汉,一窝蜂的下地收稻,顾嬷嬷抱着算盘来地里监工,收好的稻谷马车拉进县衙大院晒干后一袋袋垒在后院的私库。
鸟儿和小孩老人跟着地里拾稻穗,捡田螺,抓漏网之鱼。
俞荷穿着清凉的棉布短袖短裤木屐,戴着防晒大草帽天天和小谭提着桶,混在人群里。
“小姐,田螺做臊子浇头也好吃,很鲜。”
“今晚用猪油清汤煮米粉,青菜要先烫一烫。”发现一个大田螺,俞荷连忙去捡,泥里又发现一个大个的,纯属惊喜了。
地边的瓜时不时被顺走一两个,小谭眼尖都能发现,下次那人再来,小谭眼神吓得他回去能做噩梦。
九月,陆家的船搭着李二娘成文成城俞梅从白水县回来,买走了俞荷种的香米和收来的藕粉和鱼虾干货。
留下的张豪存看了俞荷地里的二茬稻,进了石头房正堂,笑着说:“小掌柜,今年我们往北方运了三百多万斤米粮,粮食店帮忙卖出去了一百多万斤。
村里的米粉卖出去10万斤,你家的洋芋粉有六千多斤,也是一斤半两银子的收购价,我们都卖到了盛京各地,你阿奶说,钱都给你。”
顾嬷嬷旁边接收算账,和张豪存结了账。
“张大哥,你们的船能到吕宋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