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好了。”马三面抱起俞荷去厨房哄,李二娘牵着俞梅回屋。
一回屋,想起妹妹的话,俞梅委屈的开始哭,李二娘问了半天什么都没问出来人就是哭,越哭还越伤心。
俞荷愣是半个多月没和俞梅说话,俞梅都巴结几回了她还冷着脸,马三面看得失笑,小不点,气性不小。
初五过了,初六俞有钱开始出摊卖烧鸡,顾大安杀猪生意要等二月才能出摊,帮着他去村里收好鸡,两个人忙的脚不沾地。
俞老头带着俞有粮成文成武四个孙子,河滩上捡石头准备砌院墙墙。
独轮车被四兄弟玩的是来去自如,俞耿跟着看了三天,笑着说:“兄弟,你这几个孙子干体力活还不赖。”
“他们觉着推车好玩。”俞老头只顾着挑好石头,推车不用他操心,孙子们是挺能干,也听话。
“兄弟,你的福气还在后头呢!”俞耿看得眼热。
“老了老了,过一天算一天。”俞老头谦虚的说,“村里都谁愿意去码头摆摊,县里有灯会,你去凑热闹吗?”
“去吧,咋能不去,一年就热闹这么一回。听说请了南边的匠人做的花灯,好看的紧。你呢?”
第44章
“你们有钱,已经开始摆摊了,什么时候去码头啊?”
“这我还真不知道,二月天气暖和,码头工人一多,今年摆摊的人应该很多。”
“是这个理。”俞耿本来就是看热闹来的,现在热闹看了他也要回去了。
“阿爷!”
“阿爷,石头够一车了?”这次换成义推车。
“够了够了。”俞老头呵呵笑着往车上装石头,“累了就回去喝水,今天才是第四天,我们要捡半个多月才够。”
“阿爷,我们不累。成武在做米皮,准备明天去街上卖,中午又有好吃的了。”
“那真不错。”
俞荷和龙龙在厨房里帮忙剥蒜捣蒜汁,成武安安静静磨米浆,奶白的米浆沿着石磨槽子滴到下面的水桶里,这是一个慢工细活。
俞荷剥着蒜,时不时看眼成武,他一直保持着磨几转,就往料口里添一点点掺水的米继续磨,整个人不急不躁,很沉得住气。
“二哥,等我们赚了钱,买头毛驴拉磨,你就能省些力气。”俞荷开口道。
“唐家做豆腐几十年都舍不得买牲口拉磨,我们这才哪到哪。”成武心疼钱。
“我和他们不一样。你以后就知道了。”
“那我等着。”
花了一个时辰终于把米浆磨好,成武开始蒸,唐大丫来帮忙,李二娘赵娟也跟着来了,她们本来在挖院墙的地基。
“二哥,让二婶也学学,等你生意好,可以让二婶在家蒸,你直接去街上卖。”
成武蒸了三张米皮让开,换唐大丫上手,先是一阵急促,渐渐地做顺手了。
熟了的一张张热米皮,放到案板上刷油,越叠越高,唐大丫手底下越来劲,要是明天开张卖得好她也能帮忙蒸,先把五百多斤陈米钱挣回来心里才踏实。
吃过中午饭,成武收拾好笼屉,先去睡觉,米浆要半夜磨,半夜蒸,明天吃才是软的,隔夜会变硬,需开水锅里烫一下浇上热卤,没有现蒸现吃的口感好。
天未亮李二娘起床,先炸花生,再按照俞荷配好的大料葱香菜熟油做了一盆芝麻辣椒油,舀了泡菜酸水熬熟做酸汁,熟蒜汁,煮配好的调料水。
俞荷揉着眼睛厨房进来,就看大锅小锅都在忙,满满的两大笸箩雪白的米皮,看着着实诱人。
“阿娘,二哥,早啊!”
“你怎么起来了?”李二娘看了俞荷一眼,衣服穿的整齐,问道。
“阿娘,做一锅素胡辣汤做浇头,没准儿大家喜欢吃胡辣汤味道的米皮呢!”
这是俞荷想的点子,先从胡辣汤过度,大家喜欢吃胡辣汤,没准儿也喜欢胡辣汤味的米皮(豆花米皮也好吃)。
俞荷把自己泡好的菜干木耳拿来,李二娘炒坛子肉,俞荷后院摘了葱和蒜苗,最后倒上淀粉糊,一大锅稠稠的简易胡辣汤出锅盛进瓦翁里,成武的八十斤米皮也做好了。
家里人陆续起来,俞有钱去后院架上牛车,简单吃一口早饭,急匆匆往白水镇西街走。
“桌子和案板板凳都用你大姑父家的,成武你们检查一下还有什么没带。我去了先买。俞荷,米皮卖多少钱一碗?”
俞有钱很重视今天的买卖,今天是初十,开年第一个大集,还在过年,人们闲着没事大人小孩都会来赶集看热闹。
“大碗五文,小碗三文。有凉调和胡辣汤浇头两种口味。”做豆花米皮费功夫费人,俞荷觉得不划算。
等牛车到的时候,顾大安摆好了桌椅凳子,把家里能用的小凳子都搬来,卖肉的案子也搭好,旁边还生了一盆炭火。
“有钱,你们几个可真早啊。”顾大安哈一口气,看看天色还早,笑着说:“你们摆着,我去给你们烧点热水洗碗。等会儿有花和连生都来帮忙。”
“好。等会儿我请客。”俞有钱停好车,笑着说。
俞有钱先把烧鸡大背篓放在顾大安摆好的肉案上,拿出一个掌盘取出一大一小两个样品烧鸡,盖紧大背篓。
帮忙从车上搬摆摊的东西,和成武两个合力,抬下来两个大笸箩放在肉案上,小桌子旁放好瓦翁,火盆上架三角热调料水,接着辣椒盆,蒜汁,酸水,盐罐挨个儿摆在小桌子上方便取用。
“等会儿开卖,我和二哥负责切面调味,二婶负责撤洗碗筷,龙龙负责收钱,三叔负责维持秩序。”俞荷给大家分工,害怕等会儿上人了大家手忙脚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