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用的柏树砍倒,露出一片片阳光,树底下的藤椒,摇晃着脑袋接受着阳光的洗礼。
俞荷摘了一背篓砍倒树的藤椒叶和小藤椒。好的树,椒叶可以摘,藤椒还不能采。
俞荷让俞有钱尝尝藤椒叶的味道,看他被麻的皱眉。
“三叔,你看着点藤椒树,好好想想,胡辣汤怎么来的吧!”
“是它?”
俞荷得意点头。
“大家都注意了,这个是花椒树,我大哥亲自栽的,一定要顾及好。”俞有钱大声喊道,赶紧去看大家在哪里砍树。
五月十八,王地主家开镰割麦,村里人都去打短工,二十上学的放农忙假,俞老头俞有粮俞有钱三个主力,带着孙子孙女到灰土梁割麦。
半刻钟后,破天荒的俞有地也背着一罐开水和马三面一起来了。
“这能收多少麦子呢!全家人把地踏都踏平了。”俞有钱感叹道。
“三叔,你打听着,我再买两亩地。来年全家人都帮忙割麦。”
俞荷割了一小把麦,脸上的汗就下来,明明是山梁,太阳暖烘烘一点风都没有,热死个人。
“天太热了,你还是种稻谷吧!”俞有钱不贫了,大人都热的受不了,偏偏俞荷龙龙也要来。晒给一回,看你们还愿意凑热闹不。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成义躲在树底下背起了诗。
“……”站着擦汗的成文。
“过来,好好割,再一个时辰就割完了!”成武镰刀挥的刺刺擦擦,还有空管弟弟。
等割了几捆,俞有钱和俞有粮抢着往背柴的长背架上捆麦,一个人能背八捆,马三面不让,只让背六捆,牛车在山下,只需要背下去,再用牛车拉回去。
“也不知道西府人,都是怎么把那么多的麦割回去的。”俞有钱都不敢想,家里以后种麦。
“一亩地打一千多斤粮食,一斤卖我们十三四文,只想想浑身都是劲。”俞有粮脸上笑出皱纹,悠悠道。
俞有钱也想起劲道的细白面面条,吃一顿想三天。
兄弟两个人背两回,往家里送一回,喝喝水再休息一下,回来继续接着背。
三块地,一共割了一百二十多个麦捆,花了一多时辰就全弄回家。
太阳还大,俞荷几个一个比一个跑得快。
树荫下休息了一会儿,吃了点干粮,李二娘拿出黄豆,俞有地就地取材做了点黄豆的尖树杆,几个大人拿着黄豆籽,地上一戳一个窟窿,扔进去三粒黄豆,看间距,又戳一个窟窿再扔黄豆籽。
“去年种了黄豆,今年麦长的真好。种黄豆能肥田。”俞老头笑着说。
俞荷回来洗了手,喝水休息好,拿新的绣花针挑右手心的水泡。
龙龙坚决不挑,成文单看着就疼。
成义成城,焉头巴脑的躲在屋里缓气。
所有人一脑子的太阳太大了,太晒了,麦芒太扎人了,要一次次的弯腰割,腰疼的要死……
“俞荷,你还想种地吗?”白胖的赵娟抱着孩子厨房门里出来,打趣道。
“种。我的愿望就是种地做小地主。”要是女子能参加科举考试,她自然当仁不让。
现在嘛,受长辈庇护,先做到经济独立。
赵娟不由得想,俞荷有时候沉稳的像个大人,可能大家族精心培养的继承人也就这样吧!
“妹儿,姐支持你!”脸晒通红的俞梅,笑道。
“妹,哥也支持你!”自从俞荷写出完整的《三字经》那天起,成文几个就不把她的话当玩笑看了。
“姐,我也支持你。我的钱都给你买地。”龙龙笑眯眯说。
“我自己拿钱买。
“小子够机灵,想坐等分红,没门儿。
龙龙在姐姐身上感觉到了杀气。
“俞荷,晚上吃什么饭?”赵娟看眼傻儿子,笑问。
“熬稀饭,炒点韭菜辣椒和葱。再做个蒜汁——烙个杂粮饼。怎么样?”俞荷说完,先一步去后院拔菜。
“我去搅面,你们帮我看会儿孩子。”赵娟把孩子放在屋里的大床上,让龙龙和俞梅两个看着。
俞荷把菜摘回来,俞梅和龙龙抢着要摘,赵娟只得回屋看孩子。
“大哥,去背一背篓稻草。”
“二哥,你来烧火!”
“三哥和小哥去村里挑水,先把水缸倒满,晚上大人们要洗澡。”
俞荷给哥哥们派活的时候,成武已经把锅烧热,俞荷站在板凳上往锅里舀了一大勺面,顺着锅边轻轻一扬,面汁顺着锅往下溜,再点点弄均匀,一张大饼做成,盖锅盖文火慢熟,再揭,放到案板上,凉着。
下一张,锅里刷一点点油防粘锅。
“二哥,你喜欢吃薄的,还是厚的?”等锅热,俞荷又拿起面勺子,问。
“你做啥我吃啥。”
俞荷连续做了十六张,再次拿出油麻润锅,面糊里打上鸡蛋放葱花继续烙饼。
扑鼻的葱香从锅里传出来,成武忍着香味,看着她把十张葱花饼用干净的布包好。
“二哥,我饿了,大人们应该也快回来。我们直接把饭做熟吧!”
“好。应该回来了。”
俞荷锅里倒油熟蒜,炒菜,下米倒水盖锅盖,冲出厨房。
成武锅里添柴,厨房门外活动筋骨,饼实在太香,他也顶不住,去正屋坐着休息。
成文成义在写字背书,他们明天要考试,赵秀才管的严,二十天一考,有时候学生学习不认真还要叫大人。
俞荷躺在床上休息,一下睡着了。
“娟,饭熟了吗?我快饿死了!快点给我拿水端饭来。”俞有钱大门进来就喊,把俞荷吵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