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白云深处有为家(318)

“那三月十五,就开院收生!”吴有为眯起了眼睛,特意挑了跟后世“3。15"一样的日子。

书院说白了也是收钱教学的地方,他得对得起消费者啊!

尤其是再穷不能穷教育,他那书院绝对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地方,连火墙地暖都有。

还有上下水,专门的打扫人员。

林素管家找了附近好几个贫困户过来上工,每个月给的工钱不少,附近的村子谁不说吴佣老爷是个大善人?

而那些给吴家村干活的人,在吴家村建设完成后,又让吴有为留下,给他整理他那片杏林。

杏树在开花的时候,一片粉红,杏花春雨不为过。

山林都是需要人照顾的,挖坑栽树,看守,除虫等等,于是吴有为也没让那些人失业,反而都让林素管家跟他们签了长工契约,工钱高,待遇好,只要认真干活,工钱是月月发,逢年过节还有红包和肥肉分。

以至于莫灵山庄那一片,比哪儿都干净,那些人恨不得连片枯草叶子都不留。

“可以!”张升道:“不过我们也要准备会试,这教书的事情....。

“请三五位大儒来就行,只要有举人功名的就可以。”吴有为道:“还要聘请两位秀才,教导幼儿三百千。”

“这个可以!”张升道:“我认识两位老秀才,他们不是没有才华,就是家里........ 你看?"

“没问题,家眷都能接过来住,我那里有给教师们预备的院落。”吴有为大气的道:“家眷可以在学院的食堂做个饭,也有一份工钱。”

张升闻言大喜:“大善!"

回头张升就真的联系了两位老秀才,一个姓张,一个姓李,这俩人都带着自己的老伴儿,张老秀才有个女儿已经外嫁,女婿是个开药房的大夫,祖传的医术,已经生了一儿一女,说好了将来为二老送终;李老秀才则是因为老伴儿不生育,家里也困难,当年考中之后,就一直没能再进一步,后来岁数大了就不想那么多了,干脆找地方教书育人跟老伴儿俩相依为命。

也没个亲人,族中想给他过继个孩子他怕自己早死留下老伴儿被人怠慢,也不同意过继,就带着一点银钱跟老伴儿俩在京中谋生。

万通也给吴有为找了两个秀才,跟张升找的人正好相反,这两个秀才都很年轻,不过家境不太好,在京中以给人代写书信谋生,只是京城居大不易,他们也只能勉强糊口科举是个费时费钱的活儿,他们也想找个安静的地方,能消消停停的看看书。

吴有为这里正好,老秀才精力不济,小秀才可以当助教帮忙嘛!

且这里才几个孩子?

活计轻松月钱又高,还能有时间看书温习。

巧的是,两个小秀才,也是一个姓李一个姓.....

大儒吴有为暂时没找到,但是他的学院可以先开学,然后他就将吴家村和家里的几个小孩子都一股脑的送进了... 家村学院。

成化四年的春天,三月十五日,吴家村学院正式开学了!

第252章 陶文书院

“吴家村.... 学院?”看到这个名字,张升他们不仅嘴角直抽抽,这也太直白了吧?

“不如改一下?”杨一清也觉得辣眼睛:“改个好听一点的名字啊!”

“这个不是挺好的吗?”吴有为觉得很有吴家村特色,尤其是这名字,一听就是吴家村的学院。

“你这要是族学我就不说什么了。”杨一清道:“可你这是学院,就得有个好名字,你看看人家翠微书院?岳山书院?白鹿洞书院...., 那名字多有寓意?也有来历,你这个很容易让,人觉得只有吴氏族人或者亲眷才能来,上学的好么?”

“那要叫什么?”吴有为怂了,他是个起名废,当初给小明德起名字都够绞尽脑汁了。

“你这里周围都是杏树,不如叫杏林书院“如何?”张升提议:“也有‘杏榜高中’的意思。

“感觉像是个教大夫的地方....”吴有为不同意:“何况,我下一个书院就是专门教大夫的地方,那个叫杏林医学院还差不多。”

“你这还要盖个医学院?”张升觉得吴有为真是够厉害的,一个学院不够,弄俩!

“当然!”吴有为道:“人食五谷杂粮,岂能不生病?到时候一个好的大夫可是能救不少人命,一个庸医却祸害无穷!”

本来古代的大夫就够少的了,再来两个庸医,还活不活了?

其余的人也觉得这“吴家村书院”更像是族学,所以都要求吴有为改个名字。

“既然这里是教导学习的地方....“吴有为想了想:“不如就叫陶文书院吧!

陶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雏形在中国的史前期以及有史早期,汉字产生前,最像是文字的符号就是陶文。

陶文已经出土的资料很多,但它不像甲骨文那样有成文的篇幅,只有单个的符号。

记得后世有研究的,据说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商代晚期,现在已出土的陶文以半坡陶文为最早,大约自公元前 4800 至 4300 年之间。

绝对是最早的文字!

“跟制陶有关系?”陶器在这个时代也是有一席之地的,只不过,那不是普通的器具么?

“不是,是因为在上古时期....”吴有为只好跟他们说了一下关于“陶文”的事情。

听的几个人神之向往:“这个合适!太合适了!”

甚至张升将书院名字的由来,写在了纸上,让吴有为找人打造一个石碑,立在书院大门口。

有未来状元阁老的字,吴有为当然乐意了。

于是,陶文书院正式被命名,还有请来的先生,也都到位了,吴有为现在有跟人合伙做买卖,自然更不缺钱了。

不吝啬花钱的下场,就是陶文书院一开门就只有一点学生,却架子拉得很大。

三月甲子,免湖广被灾秋粮。

因为罗伦那里已经实行了双季稻,如今正在尝试三季稻,粮食增产了。

不过因为增产了,许多达官显贵们开始重视南方的田产,以至于很多人都想去南方弄一两个粮庄。

但是现在南方田地紧俏,达官显贵们也不想多花钱去买田地,于是开始申请,想让朝廷,或者说,是皇帝,赏赐他们的功勋田,可以是在南方,甚至是增长功勋田的数目那怎么可能?

赏赐了功勋田就是各家的了,没了田地的老百姓怎么办?

再说皇帝的田地手里头也没多少啊!

于是在三月甲申的时候,宪宗皇帝下了令,诏中外势家毋得擅请田土。

一口气全都给回绝了!

这个档口,朝鲜来使想进献海青、白鹊。

宪宗皇帝却拒绝了,只没要东西,也没赏赐朝鲜来使。

“怎么拒绝了?”吴有为跟李东阳他们在自家的海外楼中楼聚餐,他请客,吃的都是普通家常菜,就是味道不错。

土豆炖排骨,番茄炒蛋,玉米面的饼子,在吴有为的记忆里,老人们都说当年穷的时候才吃这个粗粮,现在却被尚铭的人做成细面的,装在漂亮的瓷盘里端上来,甚至还命名为“黄金饼”!

一个粗粮都卖出细粮的价格了。

再加上土豆的确好吃,还有油炸地瓜片,蒸地瓜等等。

听李东阳和刘大夏、刘健他们说朝中之事。

这几年李东阳越发的有名了,他本就诗书双绝,如今更是成了侍讲学士。

品等为从五品,该官职主要配置于内阁或翰林院,辖下有典簿,侍诏等。

别看这官职低,但是侍讲学士是可以跟皇帝直接对话的,偶尔皇帝想要读书的时候,就会宣召侍讲学士,与自己说一说诗词歌赋,这一点上,李东阳最合适。

尤其是起草诏书,这可是为皇帝代笔的光荣工作。

要不怎么说,李东阳这人是个才子呢,跟皇帝整日的朝夕相对,每日哄的皇帝开开心心的。

而刘健进入翰林院后,闭门读书,谢绝同僚们无聊的交游、会友等等活动,众人都背地里称他为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