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摩梭艳湖(130)

某人的干外甥不是这家的血亲,因此依照礼俗不必跑去给亲族拜年——他去拜年别人也不认识他!

可是丹吉措却是老阿依亲口认得干亲,按照人情也该给大总管家帮忙干活儿。

于是丹吉措自告奋勇地进灶房里帮衬,为全家准备最重要的一餐年夜饭。

其实帮衬纯属是个虚幌子,寻一个名目腻固在自己男人身边,那才是大大的一桩正经事!

作者有话要说:

关于永宁坝子,之前可能缺乏一些背景介绍,咳咳,补充在这里,可能写到文中更好,不过现在写已经晚了,我也懒得再改前边的章节。

泸沽湖一半在四川,一半在云南。四川的摩梭人主要聚居在盐源,云南部分主要就聚居在文中所写的永宁。

永宁坝子位于泸沽湖西北部的永宁乡,四面环山,海拔2644米,面积41.23平方公里,盛产稻谷、玉米、荞米、白瓜子,是云南省内水稻种植海拔最高的地方之一。

宋末忽必烈南征大理经此,给此地定名为“永宁”,寓永远安宁之意。唐代以前主要为藏族居住地,今天主要为摩梭人和普米族聚居,因此摩梭人的很多日常习俗以及宗教信仰都受藏民的影响,但是在服饰和某些风俗上又带有北方游牧民族的特色。

摩梭人是否是蒙古人的后代,仍然有很多争议。根据野史,他们是元朝忽必烈南征留在四川云南的蒙古军队的后裔,但是这只是野史的说法。一般来讲,摩梭人可能是西北迁移到当地的古羌人的后代。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摩梭人属于北方游牧民族后裔,并非土生土长的云南土著民。

文中会经常提到的酥理玛酒,是元朝的国酒,现今仍然由摩梭人日常酿造。摩梭男子的服饰亦参照蒙古族男子的日常服装。

目前官方的说法是将摩梭人定为纳西族的分支,但是大部分摩梭人自己并不这样认为,他们要么会认为自己是蒙古族,要么认为自己是摩梭族。他们的正式居民身份证上民族一栏写的就是摩梭人。

【所以如果了解这些历史,把段家小公子穿越到这里纯属素够倒霉郁闷…作者某货素大坏人有预谋的嗷嗷】另外,永宁为历史上茶马古道要冲,当地几家大富和封建领主各有组织马帮商队,由土司武装护送,经永胜、丽江、维西、中甸、察隅、拉萨、日喀则到缅甸、尼泊尔、印度往返经商。元代设永宁州治所于坝内,后曾升为永宁府,由摩梭阿氏世袭土司职,历经明、清、民国至1956年民主改革时止,共传38任土司。

第四十八章醋缸泡小鹅

灶房里。

来帮厨的丹吉措依着大总管的吩咐,把泡好的一罐大米放到木甑里蒸,蒸到六七成熟,再倒进碓(dui)窝里舂了。

那时的村寨里还没有拉起电线。牲畜能干的活计就交给牦牛和骡子;牲畜干不了的就全凭人力,家家户户都是用人力舂米。

这碓窝还是男人自己做的,拿一块长方形的大石头,用铁锤和凿子一齐使力,将石头的内脏芯子凿掉,挖成个中空的漏斗形状,就可以用来舂米。

舂出的米糊糊要用来做压花饵块。这是依照此地风俗,大年夜里全家人一定要吃的“喜饼”。除此之外,总管府的年夜饭必备猪膘肉、牛干巴、灌猪脚、猪肠血米、泡麻梨、酥油茶和酥理玛酒。

往年都是大总管一个人做一家人的饭,从早到晚做起一整天。

丹吉措瞧着这一屋子满满当当的食材和锅碗瓢罐,还没有开始上工就已经头晕脚软,腰酸背痛,犯了“公子病”。

这会子男人正在灌猪肠血米。将猪的大肠小肠洗干净,灌进半熟的混了猪血的大米,连同油盐葱姜花椒等一干提味儿的香料,再卷成肥肥满满的香肠形状,放到沸水里慢慢煮熟。小灶间飘出猪血米的香气。

丹吉措拿着一只锄把子粗的圆头木棒棒,在碓窝上捣大米,把熟米舂成细乎乎的米粉。

还没有一炷香的功夫,某人的“公子病”就快要发作。额头渐渐洇出一层细密的汗珠,脸蛋涨得红通通的,胸脯起起伏伏,口中呼出的气息也逐渐急促,手脚搭配得都不利索了。

阿巴旺吉在一旁斜睨着小俊人儿,见了那勾人的动静,越看越是情不自禁,撩下手里的猪大肠,在裤子上胡乱抹了抹手,从身后一把抱住。

“别闹么,我还没做完呢……”丹吉措用袍袖擦了擦汗,甩脱男人的两只咸猪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