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嫁人就嫁羽林郎(30)+番外

周徽道,“臣略通测字之术,不如陛下现在写一个字出来,让臣一测。”

虞景点头,但提起笔,一时又不知该写什么,思来想去,索性写了个“测”字。然而周徽接过去一看,面色便是一变。

“如何,可是此字不好?”虞景问。

周徽道,“测字之道,无非是拆而解之。陛下请看,这测字,从水,从贝,从刀。刀者祸也,刀兵之祸,必见人命。贝者,珍宝之物也,古时以贝为钱币,可见此祸损失财物极大。”

“水又何解?”

“不可解,只能猜。”周徽摇头道。

虞景皱眉,“那周卿猜出了什么?”

“臣方才说过,祸从南来,南边的水祸,臣斗胆猜测,恐怕与连日暴雨相关。沧江年年治理,年年决堤,隐患极大!若只是决堤也就罢了,史书上沧江曾四次改道,每一次都是巨大的灾难,伴随着饥荒、死亡与战事。陛下,臣恐……”

周徽没有继续说下去,但虞景知道他的未尽之言。

沧江改道,那是能够毁掉一个国家根基的祸事!倘若当真如此,那大魏就完了,而他这个皇帝,则会成为千古罪人!

尤其是,虞景一想到昨日才收到了江南水患的消息。却因不是大事而没有关注,就不由心头猛跳。难道说……其中还有什么隐情?

这么一想,他便有些坐不住了,立刻让张芳召集了几位重臣入宫议政。

然而几位大臣才刚刚赶到,还没开始商议呢,江南那边又送来了新的消息。沧江决堤,毁坏沿岸数个州县良田房屋无数。至于牲畜人口,猝不及防之下被淹死的也不在少数!

这个消息便如晴天霹雳,让刚刚聚到一起的君臣都愣住了。

毕竟从大魏立国一来,一直都是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还从来没有出过这样的事情,大家没有处理的经验,一时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不过到底都是经过了许多事情的重臣,很快反应过来,请虞景下令赈灾。

虞景把人叫来本来就是为了这件事,现在自然也立刻下了旨意,着令朝廷牵头赈灾,而江南周边的州府,也应该伸出援手。

命令有条不紊的派下去之后,虞景心里才不由生出几分后怕。之前他还觉得周徽是在胡诌,但是现在水祸立刻就来了,由不得他心里不信。好在事情没到最坏的地步,只是沧江决堤,不是沧江改道。

然而虞景的庆幸,也未能持续太久。

权知湖州的知州周敬连着上了五道折子请朝廷派人赈灾,六神无主的姿态暴露无遗。他毕竟资历浅,在去湖州之前只在京城里做个清闲散官,根本没有治理一地的经验,这会儿自然完全不知该如何应对。

他这般行事,自然弄得京城中的气氛也紧张起来。随着时间推移,江南水患的消息掩藏不住,京中已经传遍了。而现在,百姓们都在议论此事,等着看朝廷的决策。好在虞景这边早做准备,赈灾还算及时,安抚住了人心。

只是情况初初稳定住,随着江南的消息一个个传到京城,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

这次水灾的损失初步统计出来了,朝堂上君臣看着结果,相对无言。

仅是湖州一地,就死伤近万人!

不必看别的损失,光是这个,就是大魏立国以来从未有过的严重。莫说天灾,就是**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死这么多人。到底为什么会这样?一查下去,内里的根由自然也瞒不住,而结果亦令人大跌眼镜。

——沧江决堤之后,周敬只顾着自己逃命,写请罪折子,根本没想过要组织人手去救援那些陷入灾难之中的百姓。他自己倒是安安稳稳的逃到了受灾不深的潍州,甚至连上任以来积攒的财富,连同自己七房小妾,一个都没落下。然而没人主持的湖州却是水深火热,若不是下头的属官里还有一两个能人,聚在一起商量之后,便开始组织人手自救,恐怕损失还会更大!

除了人命,还有被冲毁的房屋,良田和桑园,损失亦极大。江南是天下粮仓,有超过一半的粮食都产自这里,丝织品更是八成以上都出自江南。而这一次湖州的沧江决堤,却一路冲毁好几个州县,这些地方的民生可能需要数年甚至十数年才能慢慢恢复,这对整个大魏来说,都是极大的损失和打击。

而最要命的还不是这些。

对于朝堂上的帝王和大臣们来说,他们没有亲眼见过江南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状态,虽然忧心这件事,但原因却根本不是担心百姓,也不是这件事情接下来要如何弥补。

所有人的视线都聚集在了龙椅上的帝王身上。

这是虞景登基的第一年,还特意改了承平这样好寓意的年号,然而接下来就碰上了立国以来最大的天灾,让人不由得便要生出几分疑虑。

这是否是上天的示警?

君权神授,这是太平时用来统治百姓的工具,但到了这种时候,就会让身为帝王的人如鲠在喉了。既然是天子,那就代表着上天的意志,但现在,他才当上皇帝,上天就降下了灾难,这是对他的不满?或者是他身为帝王的德行有失?

人言可畏。虽然目前大魏的统治还很稳固,短时间内应该也不会有人揭竿造反,虞氏的基业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但身为皇帝的虞景就不一样了。毕竟虞氏子孙众多,并不一定只有他才能登上这个位置。

如果他是高祖和武帝那样能够压制住朝臣的帝王,也不用担心这种流言。但偏偏经过文帝一朝,文臣的权利空前胀大,对他这个皇帝也具有了辖制的作用。如果真的让人定论是他不贤不孝,上天不满降下惩罚,朝臣们真的联合起来打算换个皇帝,也不是不可能。尤其是他那几位叔王一直都不肯死心,虎视眈眈,若是被他们抓住这个机会,未必不能翻身!

局势瞬息万变,皇城中当值的官员们都开始变得谨慎起来。从前在清薇摊子上吃东西,众人还会闲聊几句朝政。毕竟大魏并不堵塞言路,也不以言论问罪,身为官员讨论这些再正常不过。而现在,大家都低头噤声,就是熟人见面,也不过点个头算是招呼。言多必失,谁也说不准这局势会怎么变,他们这些官微职小的人,还是老实些待着吧。

清薇之前料到江南会有水患,但也没有想过会这样严重。说起来是老天爷在帮她,借助这个机会,完全可以彻底摆脱虞景。但是想到江南数万人受灾,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又怎么可能高兴得起来呢?

不管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这些人,总该做点儿什么。

这天下午,赵瑾之下了值回来,便被清薇叫住了。

“赵大哥,你从前说要帮忙的话,还算不算数?”清薇站在门口,问赵瑾之。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所以赵瑾之说完这句话,便继续往前走,回了自己的院子。清薇也转身回屋,郑重的将自己锁在柜子里的一个小箱子取了出来。

这箱子其实并不大,但却还上了一道锁。清薇又将钥匙找出来,然后才捧着回到了院子里。

赵瑾之已经翻了墙过来,正站在院子里。清薇将手里的箱子和钥匙递给他,“这就是我要请赵大哥帮忙的事。”

“这里面是什么?”赵瑾之问。

“是锦绣文章。”清薇一个字一个字的道,“赵大哥可以看一看,再做决定。”

赵瑾之便将箱子打开,取出了里面的东西。厚厚一摞纸,用针线订成了一本。赵瑾之从头翻看,越看面上的惊异之色越重,到后来连翻页的速度都快了许多,等到都看完之后,却并没有立刻开口,而是沉默良久,仿佛在回味这里头写的东西。

许久之后,他将手里的册子合上,盯着扉页《治河十疏》四个字看了一会儿,才问清薇,“这是奏折吧。是谁写的,我怎么从未听过?”

上一篇:宠妃天成 下一篇:皇后娘娘早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