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之军婚难筹(144)

作者: 姜宁 阅读记录

姜锦向魏世华提议的同时,自己突然也想起来了,古董古物的事情,这个时候,村里人手里还有些老钱、古董,但并不知道其价值,很多人家用方孔铜钱做踺子,也有的用来补搪瓷盆的缺漏,至于什么瓷器,还有人当腌菜缸,还记得前世有人记载,有人家把地住家顶棚里藏的银票当废纸贴墙。这些东西可以让人在乡下收一收,倒不一定真的将来发什么财,却是可以抢救一下文化,以免对外流失。

把老家里的人挨个惦量了一番,也就是陈萍还算是可用,可惜她不识字,不过,这个也不要紧,让她可以挨村里换东西就行。这时候村里人还没意思到这东西的价值,可以用其他的物品兑换。

于是,姜锦给陈萍写了信,让她帮着收或者换这些东西,姜锦自己出钱,收了东西后姜锦再给他们报酬,收得多,报酬就多。

陈萍村里的地今年才分,他们村里人口多,地却少,一人才一亩多一点儿,一家子四口,也才四亩地,想做生意,两口子都不识字,也没本钱,没胆气,可是看大哥二哥家日子过得蒸蒸日上,她也是眼红的很。

现在姜锦有这样的事情交待下来,立刻就来精神了。

陈萍的丈夫柳建国还有疑惑:“你三嫂让收这些东西干啥?这要是赔了钱,咱们这亲戚可咋走?”

“这个你不用多想,我三嫂是个有见识的,以前隔着好几年就让我四哥读书,早早的也让大哥二哥学了手艺,这不,我四哥考上了大学,我大哥二哥家也早早的富起来了,还有姜家哥哥姐姐,那生意也是做得老大。反正我三嫂只要让做的事情,一定就差不了。现在三嫂肯拉拔我们,这是好事儿。咱不管三嫂有啥用,就好好的把事情给办下来就行。”

陈萍自从嫁了人,也是冬天卖鞋子,春天育秧子,夏天秋天的进镇上去卖菜,这嘴巴和脸皮都练出来了,眼光也有一点儿。

她批发了很多的针头线脑、学生文具、衣服鞋袜和点心零嘴的,弄了个车子,两口子就开始推着,各村里串。可以买,更欢迎用老东西换。不管啥,只要是老东西就行。

两个铜钱换一个五分钱一本的作业本,五个铜钱换一只圆珠笔,两个铜钱一根玉米棒……一个瓶子罐子的可以根据大小新旧程度,换衣服一套…一个银元可以换三块钱或者价值相当的东西…

没过多久,就换了一大堆,姜锦给寄的一百块钱也花光了。她直接托了人送到火车上,让人给代运过来。

好么,有明清时期的铜钱,民国时期的银元,瓶子罐子的更是不少,里面竟然还有唐代的一个笔筒,各种东西足足塞了两个大衣箱。

一百块钱竟然就换了这么多东西,姜锦简直都惊呆了。

没说的,赶紧的去二姐处拿钱,拿更多的钱,让陈萍给多多的收!

这次她一下子给陈萍寄了两千块,其中两百块当成酬劳,其他一千八,继续收东西,也别向燕京寄了,就送姜家去,让他哥帮着给收起来。

她还怕姜槐不知道这些东西的价值,给随便糟蹋了,打长途电话告诉姜槐:这东西对我很重要很重要,你千万给我保存好了,别丢了,更别损坏了。给我单独弄间屋子,好好摆起来!

这还不放心,她决定假期回家一趟,把东西好好理一理,然后再好好收藏起来。

妹妹说的就是圣旨,对妹妹的信服达到盲目程度的姜槐,直接亲自盯这件事情,还真的就给姜锦弄的不错,等姜锦暑假回家看到结果,还是相当的满意的。

这事儿她也没瞒着魏世华,让魏世华想办法,赶紧的去西北地区抢救文物。那里才是重点,也是重灾区。

魏世华这些人还在讨论,一看这情况,得,别忙着讨论了,先行动起来,做点实事吧。

经过两个多月还没讨论出个豆豆的团体,立时定下了章程:先插手干,再慢慢完善。

于是,抢救文物的抢救文物,搜寻技艺的搜寻技艺,预防媚外思想的继续研究……

魏世华从来不掩藏自己对姜锦的欣赏,也从来没有掩藏姜锦的思路和点子,慢慢地,从国家领导到学校领导和各文化团体,也了解到姜锦是个很有前瞻性思想的年轻人,开始重视起她来。在这年的十月份,各团体组织的“如何在继承传统文化学习西方思想?”的讨论会上,姜锦这个还没毕业的生瓜蛋子就收到了请柬。

姜锦一开始还没当事儿,还以为是学生会活动,但是,当她到了会场之后,就蒙了,因为到场的有秃头老者、耄耋老人,五十岁以下的就没见到几个,三十岁以下的基本上都是服务人员了。

上百个席位的会场,就姜锦一个小花朵!

姜锦的腿有些打颠,如果不是工作人员向来引领她,她真像掉头就跑啊。

姜锦一进入会场,那些寒暄着的、讨论着的人立时屏了声音,都看着姜锦。

姜锦上身穿了白衬衫,扎在了腰间,下身纯黑的微喇的长裤,干净利落,外面罩的是今年新设计的米色长风衣,她身高腿长,衣饰样式时髦,整个人气质卓绝,谁也不会误认为她是服务人员。

见工作人员把她引向了第三排的边上的位置,离得近的伸头一看:姜锦。

原来这就是姜锦,这个议题的提出者。没想到竟然这么年轻这么漂亮。

有些人就皱起了眉头:这是谁家内眷亲属来刷金粉了?你要刷也换个方式,这么严肃的问题能够造假?

整个会场的气氛都变了,由刚才的热烈而变成了疑虑和烦燥。有那耿介的老人家直接站起来,想走。

主持人就赶紧的拦着:“刘老,刘老,您可千万别急,您这一走,这会议还开不开了?我们总不能为了个别人的个别行为就不顾国家的前途了命运了?您先消消气儿,我这就找人去问问怎么回事。”

主持人虽然脸色也不好看,但是毕竟圆滑一些,来姜锦面前并没有说难听的话,就是例行公事的问了几个问题:

“请问,您就是姜锦同志?”

姜锦赶紧的站起来,懵懵的点头。

主持人一看姜锦这个立立谦谦的表情,他神色就放缓了些:

“那您知道这次是个什么性质的会议吗?”

姜锦从包包里拿出请柬:“这让面说要讨论‘继承传统文学与学习西方思想’之间的问题。”

旁边有一个五十多岁的人哧了一下,插嘴说:“那您说说,我们为什么发起这个讨论?”

“啊?噢。”姜锦清清喉咙,

“我们国家刚刚走过文化浩劫,由于原来对旧文化过度的批判和否定,让年轻一代人对我国传统文化没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很多人以为,只要是旧的就是错的,因此,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被否定。而改革改变的进行和提出,让我们国家打开了国门,虽然现在我们只是开放了几个地方,但是,不可否认,有时候思想和文化并不是能够用地域来阻隔的。西方的思想和文化一定会随着科技和资金的入侵而入侵。年轻人的思想如果全盘接收了西方文化,很容易形成崇洋媚外的风气,他们会全面否定我们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历史,进而否定我们自己的民族,这样以来,不光是我们的传统文化难以传继,还可能会造成大量人才的流失。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就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尽管有很多有志之士学成后归国尽忠,但是,也有很多人就此移民国外。解放战争时期,大量的家族外迁,不但造成了我国大量的资金外流,更是人才的外流……”

在别人看来,姜锦谈论的这个问题只是未来的可能性,但是,对姜锦来说,这是她曾经真实的经历,所以,谈得很有感情也很真挚,把一众人都给听住了。

等姜锦意识到自己说得有点多,想停下来的时候,刘老却催促道:“你继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