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之军婚难筹(37)

作者: 姜宁 阅读记录

看妹子若有所思,姜娥心里安慰:好歹还能够听到耳朵里。

“你可别想着靠咱哥或者是你姐夫。这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谁家还真能养闺女一辈子?就是娘愿意,哥愿意,你生的孩子还能不姓陈?一家人就是一家人。咱娘家管太多,不但让人家笑话你,咱娘也吃挂落。”

“听姐的,以后有个跑腿的啥,让陈家人帮你,不管是兄弟还是侄子,你手头大方些,人和人就是这么你来我往的。我也听说了,陈家人还算有规矩,你婆婆不坏,兄弟妯娌的有私心,这也正常,只要不是原则性的大事,小大小闹的别太计较。找针扎,非得丁是丁卯是卯的,日子就没法过了。”

崔兵上头有一哥,下头还有个没娶媳妇的弟弟,姜娥做为最容易被父母忽略的老二家的,却受崔家所有人的重视,靠得绝不是泼辣不好惹,而是处事明白,手头大方。

这不就是中国传统世俗文化中的家族制么。

姜锦上世活到古稀之年,平常里听到见到的,那怕是新娘儿俩儿,也是各自拥有各自的生活和空间,虽然周围也有些“嫁了一个男人就等于嫁了他们一家子”的情况,但是,从来没有真实的接触过社会文化中提及的家族制。

姜锦到这时候才明白,原来我嫁的不只是一个男人,而是一个家族。

一想到以后自己需要应付整个陈家,姜锦心里哀嚎:她要的清净啊,独立啊。

筹谋一个简单的生活竟然如此之难。

她开始怀疑自己与嫁给陈宵的选择了。

☆、有些责任无可逃避

今天陈萍过来的晚了些。看门口树桩上拴了驴车,大门敞开着,一进门,看一男一女和三嫂一起坐到院子里。

“三嫂——”

“哟,小萍过来了。”姜娥赶紧的起来,热情的拉住了陈萍的手。她们两个不算陌生,姜锦相亲和成亲时都见过。陈萍也认出这是三嫂的娘家姐,崔家的表嫂,另一个就是崔家表哥了。乖乖地叫了表哥、表嫂。

拉了她坐下,姜娥拿起了茶壶,要给陈萍倒水。吓得陈萍又赶紧的站起来抢茶壶。哪能让客人给自己倒茶。

姜娥把茶壶远远的拿开,坚决要给陈萍倒:

“小萍,今天这水啊,还就让姐给你倒。我这妹子这么多天都是你照顾,不光我这心里,就是我娘我哥的心里也是感谢你的。从早就听说咱陈家人实在、良善。可不就是?你这个当妹子的,还要天天给嫂子担水、摘菜的,我啊,真是不知道怎么感谢你的好。今天给你倒杯水,表示一下。”

陈萍到底是个没出阁的闺女,让姜娥给说的脸庞发红、手足无措。

姜娥给陈萍倒了水,又解开带来的包袱。

从里面拿出一块香皂递给陈萍:“我也没啥好东西,这块香胰子给你用。你们年纪轻轻的用着正好。”

又拿出一个用麻绳捆得严严实实的纸包:“这里面是半斤茶叶,是给你家姑父姑母的,茶叶一般,让姑父、姑母别嫌弃。”姜娥这是从程家那头论的。

陈萍更是手足无措,茶和酒可是非常体面的礼品了,当初自家相亲,都没能给表嫂家带茶叶。

姜家二姐一出手就这么大方,让她心里真是惴惴不安。

可是,姜娥的样子又不容推拒。

只是满脸通红,不能自已。

陈萍一来,两姐妹也没法说知心话,天色也不早了,姜娥还挂念着家里的孩子,就告辞走了。

陈萍和姜锦把姜娥送走,闩了大门,陈萍去把筐里的菜放到厨房,开了橱子门,一摸下面,满满的粮食塞在里面。借着灯光一看,大半口袋的玉米面儿,好几斤的小麦粉。再一想刚才姜家二姐一出手就是一块香姨子、半斤茶叶,心里也纳闷:三嫂这样的家底怎么就肯嫁给三哥了呢。

不说别的,农村人家,男人不在家就不像个家。何况陈家一大家子,穷得又出名。

她微微的叹了口气,也算是理解了三嫂凭啥能够那么坦然的日常吃细粮,那么爱干净了。真的就是人家家里惯的,陪送粮食不算,这出嫁不到一个月,又送粮食。要知道,这个年头,多数人家,二十斤玉米面就能够聘个媳妇了。

自己收的聘礼就是二十斤玉米面,十块钱。这还算是因为对方听说自己陪送的有自行车加重了的,否则也到不了这些。

陈萍收拾完厨房,看到三嫂已经在澡房里准备好了热水。天气热了,他们一般不在澡房里烧水,火烧心壶里烧热水,到时候略兑一点儿凉水就行了。

在这大夏天忙碌一天后,能够痛痛快快的洗个擦,真的是一种享受。

想起今天下晚,娘接过四哥取回来的那十五块钱时,别扭的神情,和担心的唠叨,当时她心里也不舒服,可是,算起来,三嫂又真的不算坏。

每天会给自己准备洗澡水——虽然那冷水是自己挑回来的;教自己针线的时候很有认真,很有耐心;自己在这儿住,也没让自己搬被褥,而是让自己睡了她陪嫁的新被子,还给自己做了两身的内衣,虽然那胸衣的样式让自己脸红,但是,穿上的感觉真的挺好。

分家的决定是三哥下的,给家里多少钱是三哥定的,再说,好歹三哥每个月给父母十五块钱,是他津贴的三分之一了,其他三个哥哥比三哥给的少多了,还又从来不拖累家里。这么一想,怪三嫂又不太合人情。

只是家里一向靠着三哥,这一下子被丢下,其他几个哥家里怎么过?

姜家是怎么过的?他们家里就是种地,也没有人当兵,也没有人吃公家饭,可是不但能够自家里过得好,还有余力照应闺女。程舅母可是说了,姜母疼闺女是出了名的,原来那两个嫁了的,也是常送东西过去的。他们家一定有别人不知道的法子吧。如果能把这些法子学了来,是不是陈家就好过了?

洗完了上了炕,吹了灯。

黑暗中,陈萍轻轻的问姜锦:

“三嫂,你在娘家时冬天都干啥?”

姜锦一愣,努力调动原来姜锦的记忆,然后慢慢给陈萍说:

“我们家冬天主要是做鞋子。爹和哥哥纳鞋底儿,娘和姐姐们做鞋面,然后做成鞋,让爹偷偷带到城里去买。还把麦秸编成辫子,买到供销社;有时候也用玉米皮儿编坐垫,编成帘子。我娘还会暖地瓜秧……我哥也会捂木炭,只是,都是些树的老根,质量不太好,不过,弄到城里也能换钱……”

想想,姜家人是很勤快的,即使是大冬天也不会闲着,也所以,家里的日子好过,几个儿女也练出了一手的好活道。

陈萍默了。她刚刚问的时候,也只是一种试探,以为姜家的家底这么厚,一定有挣钱的营生,没想到还真有,却是人家勤劳的一点点的积累的。相比来说,陈家人是太懒了,大冬天的就是守着火塘玩儿。

瞬间,她有种羞愧感。她以前就感觉到全家靠着三哥养,这是不正常的,但是,她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做,才能解决困境。

现在看来,果然如大队里宣传的那样“天道酬勤”,好日子从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听着身边的姑娘翻转了几次身子,姜锦轻轻地问:

“以往,咱家冬天里做什么?”

“纺纺线,织织布。”秋天里分了棉花,弹出棉絮,家里的妇女就纺成线织成布,这就是一家人一年的衣物,有多的还可以当成人情往还的礼品,甚至可以换其他东西。不过,这是各家各户的都要做的,只是必须,不算额外的。姜家冬天也需要做这些。

可,一年能分几斤棉花?干不了几天。可见,陈家冬天就是实在的猫冬了。就是玩儿。姜家村大多数村民就是这样的,春天到冬天上地干活,冬天就猫在家里。没钱没粮咋办?冬天反正不用干活,就少吃少动。一家人卧在炕上不出门,连棉衣都不用人人有份,一家人替着穿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