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之军婚难筹(67)

作者: 姜宁 阅读记录

考虑到娘耽误家里的工分,家里还有待产的嫂子,姜锦就提出每个月给娘三十块钱,就当雇着她了。反正他们每个月有七十多块钱的收入,平时吃饭花钱又不多。

戴红英推了半天,好歹的接受一个月二十块钱。

戴红英是个嘹亮的,直接跟儿子说:“我知道伺候你妹子是亏了你媳妇的,可是,你妹子这个样子,我们不能不管。陈家又是个指望不上的。你回去和你媳妇说,你妹子一个月给娘二十块钱,管吃。这比上班的都强了。这二十块里,我给你媳妇十块,归她自个儿花,让她自己多受点累,她要是不愿意,我就拿这钱替她雇个人伺候她。”

娘伺候妹子,姜槐是一点儿也没意见,娘给媳妇钱,他也没觉得有啥,反正都是一个家里,在谁手里也一样。姜槐才不操这个心。最后揣着娘的懿旨、提着姜锦给家里人带的大包小包回去了。

因为陈宵的电报,姜家人都以为姜锦这是意外早产了,直到姜槐回家,才知道是因为陈宵转学了,戴红英得陪着姜锦生孩子做月子。

姜锦还有四十几天才到生的日子,再她养月子又得一个多月,戴红英一时半会的回不来。姜大山和姜槐当然不会有想法,即使是赵秀芳,因为那十块钱,也只有高兴的。婆婆不在家,虽然少了个干活的,可上头也少了个压着自己的。何况一个月十块啊,她长这么大,手里还从来没有超过两块钱的时候。乡下的女人,哪里有那么娇气,到生产的时候,让娘家娘来伺候几天,多少给她个几块,她没有不愿意的。

赵秀芳倒是希望戴红英多呆些日子才好,以后不回来都不要紧。另外十块钱不也是给她和槐子攒着?反正姜家就姜槐一个儿子。

再看姜锦给捎回来的东西——新的柔软的细棉布,麦乳精,干虾皮儿——都是乡下没有的好东西。这以后她孩子的衣服,还不都归了自己的孩子?这又是一大收入。

赵秀芳喜滋滋的。

于是,皆大欢喜。

☆、平安产子

戴红英是个痛快嘹亮的,还自来熟,充分发挥咱中国农民的朴实热情,在大院里,见谁也打招呼,跟人家聊得上来。来了没几天,院里的那几个向来严谨的不爱凑堆的老头老太太,都跟戴红英成了能站在上广场上拉闲话的街坊了。董医生也是个外冷内热的,这来了个同龄人,本来存着交好的心,很快就和戴红英聊到了一块儿。

多了戴红英,这学院家属院这边倒像多了很多人。打破了以前的冷凝。其实,也是他们现在处的时局好了一些,政治上没有那么严苛了,相互之间的防备就少了。戴红英的到来恰逢其时。

戴红英不但是个热情的,也是个闲不住的,姜锦家没什么活计,她闲着发慌,就开始给人做鞋子。做布版的旧布是董医生从家里拿来的旧床单、破衣服。她一下子打了好多。要知道,在乡下,这么好和布料,哪里舍得做鞋底子哟。现在好了,布版好,鞋子做起来也快。她给董医生做,陈副院长做,给乔院长做,给邓主任做,给张卫国做,甚至连陈安国都有,这也是当哥的不是?

戴红英的思想挺朴素的:我对人家好,人家就对我闺女好,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他们这样的军人,活动量大,动作幅度大,膝盖、脚,多多少少都有损伤,成天再穿着硬挺的军靴、不太透气的胶鞋,也是不舒服。戴红英是多年的老鞋匠了,只看一眼,就知道人家哪只脚宽一些,哪只脚受过伤,有针对性的做出的鞋子,真是舒服的没法说。

像乔院长他们,哪里缺少这一双鞋子钱,每次鞋子送过来,他们返回去的礼物够买两双的鞋子了。但是,人情往来,人情往来,这人的情感就在这往来之间慢慢的就产生并且积累的起来。

陈副院长一家不说,乔院长和邓主任都被戴红英给带的,不能单拿姜锦当普通职工,那就是当自家子侄辈的对待了。

于是,在陈宵离开的这几十天时,姜锦反而越过越滋润了。

姜锦在N市这边养孩子养得挺自在。

陈宵自己孤家寡人的在南京却没有陈宵这么好命。

好学校有好学校的要求,陈宵这个插班生本来基础就薄弱,理论上跟不上,又落下了不少功课,最关键的是,他还是跨专业啊。这工程专业和军事指挥专业,从培养目的到手段相差很远的。

陈宵来得突然,又比别人资格低,背景也差,别人对他怀疑和排斥,他也是能够感受得出来的。可是,这又能如何?怪别人看不起自己还是怪别人误会自己?这些怨怪有用吗?他来是学本事的,不管是怎么来的,学到真本事才算是能耐。再说,如果说你处于低位还能够被处于高位的人看得起,那人们还拼搏个什么劲儿?

他认为,所谓的平等,不过是同一阶层中的一种平衡手段罢了,在不同阶层之间,哪里来得平等呢。

处于低位而不逃避,脚踏实地的自己努力,争取平等,而不是祈求别人给予平等,这才算是真的男人。这过程中,承认自己不行,向优秀的人学习,也是应该的。

来不及唉叹和媳妇再一次分开,陈宵就投入到了忙碌的学习中。

虽然起点底,优势也不是没有,相比于其他的进修学员,,这边主要是团级干部,岁数普遍比陈宵大,多在三十到三十五岁之间,陈宵这二十七岁的小青年简直就是小师弟。陈宵也充分发挥自己年龄小、脸皮厚的特长,逮人就问。学校里不兴叫官职,陈宵一口一个哥,一口一个师兄,充分发挥不要脸的精神,不耻于问。

有人也是看不习惯他那种小人行径,但是,这陈宵虽然脸皮厚,却又不是爱占小便宜,不是虚来飘的单纯溜须拍马,人家是真的学,起五更睡半夜,在厕所里,在楼道里,就背书。就是这样,他第一次月底小测验,也是门门垫底儿,还底儿的挺低,但是,因为他态度端正,又真的是一心向学,学校里的领导和老师们对他还是比较宽容的,没有过分的打击他,反而指导他去读什么书。

学院里资料很多,原来抗战时期,解放时期,甚至军阀割据时期各名将,多有详细的资料留存,各大有名的战役更是不少。陈宵对这些最感兴趣。他向来鬼点子又多,在老师以某案例提问补充的时候,他还总能从旁的地方想出方法,虽然这些方法多是小道,而且也不一定实用,但是他的机敏却是受到了教员们一致好评。

他来了一个多月,从教员到周围的学员,算是被接纳了,也有了两个可以一起说话一起学习的朋友。

在这儿进修的都是成熟的人,且能做到团级以上的,也是严谨的人,并没有人明显的针对陈宵,但是,接纳还是排斥,陈宵还是能够感受的到的。

现在终于感觉能够和大伙融在一起,陈宵也算是松了一口气,瘦得更显深邃的眼睛终于浮现出一点笑意。

站住了脚跟,也适应了这高强度的学习,陈宵才有心情给媳妇和陈副院长乔院长他们写信。

时间关系,几封信都不长,对乔院长的推荐,表达了充分的感激,对现在的学习也提了点心得,表明自己真的有收获了。当然,教学机密是不能泄露的;

对陈副院长不但表达和感激,还表达了亲昵的信任,托他们关照一下姜锦和孩子。

至于姜锦,也不外乎是嘱咐她保重自己,多注意营养,多听丈母娘的话,表达对丈母娘能够舍了家里怀孕的儿媳妇来照顾自己媳妇的感激。最后让姜锦自己给孩子起名字。生了孩子别忘记给自己发电报报平安。

相比于以前,陈宵的这封信,冷静又克制,竟然有了淡谈的威严之感。

到底是环境煅炼人。

姜锦收了陈宵的信,这满篇里的“姜锦同志”让她有着说不清的失落。是不是男人的成长也和儿子的成长一样,虽然生活的交汇却越来越深,口头上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