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厨娘,朕饿了(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卷五)(158)

作者: 水波 阅读记录

素波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我也想给她们找个好归宿,只是成亲的事不好勉强,总要她们自己有了心仪的人才好。」

其实王妃的亲事就是阴差阳错,皇上上旨前她根本与胶东王都不认得,更不必说心仪了,但现在他们的日子过得要多甜蜜和多甜蜜,至少以薛清的见识从没看到哪一家的夫妻像胶东王夫妇一般从来都是同起同卧,亲密无间,就是吃饭、读书、演习兵阵也都在一起的,让她看得又是叹服又是羡慕,甚至还有一点点的嫉妒。

因此,王妃本不应该反对福儿和寿儿嫁人的,她就是太替下人着想了。就比如自己,虽然是旧识,但既然进了王府做女官,早已经知道要甘为人下,一心一意为王妃打算。待入了王府,才明白王妃真正的好,自己做的不过是份内事,王妃却从来都是要感谢的,让人感动不已,无怪严正、冯律、云哥儿、阿仁等好多人到了王妃手下就都一力诚心支持她呢。

唯有福儿和寿儿只将王妃的好当成理所当然的,薛清也曾想将两人重新教导回正轨,可她们已经都是有身份的女官,与其让她们像新到王府的小宫女们一般学规矩,练言谈举止,再从最下层的杂务做起,还不如放她们走另一条容易一些的路。特别前几天福儿送茶的事,让薛清肯定怎么也不能留她了。

 是以薛清轻声慢语地劝道:「她们一直在深宫内院,哪里能见到什么男子,也不可能有心仪的人。因此我帮着王妃替她们寻人才、家世都不错的少年人嫁了,将来只要用心过日子,总不能差的。便是有哪里不足,王妃岂能不管?且宫女一般要在二十五岁才放出宫,福儿和寿儿早许了人也算是格外的恩典,体面十足。再者,便是王妃赐下亲事,也不是立即就要成亲的,慢则一年半年,快也要几个月方能发嫁。」

素波见薛清已经认真打算过了,又知她办事妥当,就点了头,「那都交给薛姐姐了。」

薛清禀明了王妃,自去与福儿和寿儿说话。王妃是个和善人,对下人只有体贴的,福儿和寿儿纵是不好,可自己也不会为难她们,总要用心帮她们找到归宿,全了她们的主仆之谊。

福儿是个机灵的,又有前几天送茶的事,王爷当众给自己没脸,她心里都明白着,也日日睡不好猜想王妃会不会生气。一时想着王妃一定要罚自己了,一时又想自己原不错,按说陪嫁的大丫头本就应该收房的,且自己正能与王妃一条心,帮着王妃打点王府的杂事。可是,想归想,她却着实没有什么办法让王妃同意,是以才冒险给王爷送茶,毕竟平日她很难能见到王爷。

从郑典膳的事情发了之后,她觉得王妃对自己远不如过去了,再有了这一次,断不会再把自己当成心腹,没将自己赶走只是看在过去的情面上。

只是薛奉仪着实可恨,好端端地到了王府,抢了自己的位子。

她那个年纪了,纵是长得不错,难不成王爷还能看上她!

人便是这样的,其实薛清到王府是在福儿被贬为宫女之后,但福儿却只当薛清抢了她的女官之位。但如今薛清是奉仪女官,福儿倒不敢怎么样,又听薛清的语气,定然要将自己发嫁了,就低头道:「先前王妃也曾提过,只是我当时一心服侍王妃便回绝了,如今既然奉仪问我,我就听王妃的。」

薛清一听就想起了先前的事,原来福儿竟还记在心中,只当冯律一直还仰望着她呢,忍不住暗暗笑了。

若是别人,薛清倒还能看在王妃的颜面上替福儿再问一问,唯有冯参军必是不能成功的。冯参军这样的大好男子,你若无心我便休,定不会再回转了。且福儿前日一心巴结王爷的模样还落在他的眼里,心里应该更是不耻的吧。

薛清便拿定主意,赏了福儿簪环锦帛,将她送回本家,恰她的本家亦有在王府当差的,说明王妃恩典,让本家父兄为她寻一门好亲,将事情了了。

福儿一直把冯律当成最后的选择,当初张长史替冯律求亲时,虽然只说是王妃的女宫,可是眼睛一直向自己瞟呢,显然冯律看上的是自己,而王妃若是答应也一定选自己,毕竟自己比寿儿大上一些,长得也更好些。

只是那时福儿的心高着呢,冯律算什么?从边城来的土包子,一看就是个莽夫,她瞧也没瞧上,心想自己一直压着寿儿一头,收房是一定先收的,要是有运气生了长子便是做侧妃也未必不能,不想一年时光过去了,不但没更进一步,反把奉仪身份丢了,王爷更是没拿正眼看过自己一回,如今总算找了个机会奉茶,简直把脸丢尽了。福儿也算是歇了向上的心思,心想应下冯律也不算差,好歹他已经成了王府的参军,也不算太辱没自己,但结果又是这样,羞得福儿恨不能把头钻到地底下。

临到家里人接她回去时,福儿怎么也不肯走了,一定要再见王妃一面。

毕竟在一起这么久了,福儿也着实帮我自己许多的,素波怎么也做不出硬将人拖走的事,便让人放她进来了,不待福儿开口,先打开自己的妆匣道:「喜欢哪样首饰都可以随便拿!」又开了衣箱,「衣裳也随便取,我一点也不心疼。」最后郑重地看着福儿道:「首饰衣裳还有别的什么都可以分享,唯有男人是不能分享的!」

强硬地打发走了福儿,再面对说什么也不想离开王府的寿儿,素波心就软了,「你既然一定要留下,就跟着薛姐姐好好做人做事,我自然是亏不了你。」

寿儿就再三发誓,「奴婢一定忠心于王妃!若有二心,死无葬身之地!」

薛清见王妃已经应下,便向寿儿道:「你可记得今天的话。」

素波便将寿儿拉起来,「罢了,如今父皇出征,京城里本就群龙无首的,王府里只求清静,你只老老实实的便就无事。」嘱咐了寿儿,她便忙着去做防箭背心了。

原来那日留福提到背心,张长史和冯律等人就现场试了试,觉得那背心竟然很有用处,素波自然要为府里每个人打造一件。偏皇上在前线来信命胶东王再派五十名太学生前往青州,为了不厚此薄彼,素波还要赶出五十件送人。

这一次太学生离京可以算是皇上离京后最热闹的场面了。太学初建时大家就知道太学生们前程必然好,但眼下还是被太学生竟能如此被重用震惊了。

冀中之地,经历了跟随牛通投向朝廷,再由太子划拨给邓家,接着牛通反叛,拥立前朝皇子打起了兴复前朝的旗号,忠心朝廷的官员早在几次风暴中荡然无存,皇上平叛经过便将官员全部罢黜,从朝中各地征调官员补充,随军前去的十名太学生在其中表现十分优异,

先前的十名太学生如今都已经在冀中各地任职,起点就是县令、郡丞,其中一个叫宋涛的甚至已经做了郡守——郡守可是一郡的主官,按这里通常的规则,就是世家出身,也总要从最低级的官员做上十几年才能当上一郡的主官呢。《陌上桑》中曾说过「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这本是夸耀仕途顺利的,可总要四十岁才能当上县令或者郡守,但宋涛竟比还是要顺利得多,由一个太学生先任了一个多月的郡丞就升为郡守!

太学生们原本就是选拨学问出色的人才,在太学里又经过系统的教导,无论在品德修养,还是治理地方都十分优秀,更重要的是他们是经过考试走进太学走上仕途的,并非受世家高官的举荐,只忠心于朝廷,皇上岂能看不出?因此伴随这一次北上平叛一点点地收复失地,再调集太学生去青州,重用的意图就更加明显了。

太学生的行情大好,胶东王的声誉便更加水涨船高起来。新朝能建太学,能通过科考招收太学生,又能在太学里教导太学生的正是胶东王!太学里出身世家的太学生们景仰胶东王,而那些出身寒门的在景仰的同时更是无限崇敬和感激,要知道他们原本完全没有机会的。

上一篇:萝莉之死 下一篇:爱情未曾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