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苦难写手的六零生涯(11)

作者: 炎康 阅读记录

公信力低的话,对国家政府的伤害比较大,对普通人的影响相对有限。

毕竟,甭管你怎么说人家就不信。

在大家都不信的情况下,不管政策是什么样子,大家还是原样生活着,总不至于更差。

也正是因为对这些情况都很清楚,所以王鑫才会比较镇定。

想靠上面的救济粮吃饱,还不如自己想办法偷摸多种点红薯呢。

他既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除了红薯之外,他也在有计划的往山上播撒一些耐寒的菜种。

既然有能力,当然是能帮点就帮点,看着别人家饿死人,自己却还有馒头包子吃,他也不忍心呀。

……

事情果然不出王鑫预料,一个星期后,大队长王红军带着十几个村民兴高采烈的去人民公社那边领救济粮。

等到回来的时候,虽然不至于悲伤不已,但脸上的喜色显然相当的淡。

因为他们总共只带回来了一千斤的粮食,这一千斤里面还有大半是粗粮。

别看听着数量好像不少,那也得看看他们村里一共有多少人呀。

他们王家村虽然只有一百多户人家,但是总人口算下来也是有将近八百个个人的。

八百个人分一千斤粮食,一人也就分一斤多那么一点点,这点够干什么的?

那真是往死里掺水也不够吃一个星期的呀。

村里的祠堂

王红军带着那一千斤粮食坐在主位上叹了口气:“唉!

那个张社长说,上面总共只批了十万斤的粮食下来,还得分出一部分给城镇工人子弟,所以,最多只能分给我们这些。”

“这……怎么会这样啊!

咳咳咳!……咳咳!”

村里年纪最大的那个族老看着那一千斤粗粮,实在忍不住气咳了起来,一咳就止不住。

“我们加上粗粮,可是交了六十万斤的粮食上去呀!

……”

说到这,纵使最能忍的,也是不由得抹起眼泪。

“当年王家老太爷在的时候,碰到灾年,好歹每家还能赊三五百斤粮呢!

现在咱们别说赊了,就算拿着钱买都没处买去。

上次我还想去镇子上买些粮食回来呢,没想到他们还要那什么粮票,可是咱们从来也没发过呀!”

边上另一个族老也是抹着眼泪痛哭了起来。

他倒不是哭自己,只是担忧他们家那三岁的小孙儿。

☆、第十四章:救命祠堂

“老村长,您可得帮我们想想办法呀,就这一千多斤的粮食,再怎么也撑不到十月底呀!”

“要不是红军他瞎报,咱们怎么会沦落至此。”

“是啊,老村长,你可千万不能不管我们呀!”

“老村长,咱们可都得仰望着你呀,你可千万要帮帮我们!

这可都是你儿子惹下的祸。”

……

祠堂里面,一下子又陷入了争吵。

先前大家之所以能够镇定,那是因为知道上面可能会有救济粮发下来,所以,这才能够镇定下来。

如今上面总共就发了那么点塞牙缝都不够的救济粮,又如何能不慌张呢?

在坐的,不敢说个个都是种田的行家里手,但是看个大约亩产量还是绝对没问题的。

所有人都很清楚,就以他们村现在的旱情,以及村里面水稻抽穗灌浆的样子,到十月底水稻收上来亩产过百斤都是奇迹。

这还是九、十月份能下两场雨才可能会有的结果,如果不下,绝收也不是没可能的。

所以,由不得他们不慌。

一旦绝收,就算明年能够风调雨顺,那么他们也至少得再撑九个月。

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是指望这一千斤粮食帮他们村将近八百个人撑九个月,还是指望各家手里面好不容易扣扣索索省下来的那点粮食撑九个月。

没可能的,绝大多数人家十月底都撑不到,更不用说撑到明年七月底了。

“老村长,有件事我不知道不当说!”

王汝湖在大家争吵过程当中突然站出来,颇有些犹豫的问道。

“有什么事你说,我撑得住。”

王海华其实也有些绝望,所以并不介意听到更差的消息。

“我听说,西边那边有的地方已经旱了三百多天了,有些村子可能已经开始了吃人了!

听说受灾的地方很多,我们这边再往西旱灾特别严重,我们这边再往南,听说又是台风,又是洪水的。

北边那边更是下了几次霜,好多农作物都冻死了!

算下来,反倒还是我们这边情况相对好些,如果不是瞎报亩产根本就不能算受灾。

所以,估摸着应该是指望不上救济粮了,就算救济,上面很有可能也会往情况更糟糕的地方调。

我们这边,至少还没饿死多少人,而且灾情也不是特别的严重。

夏收的时候,很多地方都绝收了,我们这还能上交那么多粮食。

上面说不定还以为我们根本不缺粮呢!”

王汝湖是王家村少有的知识分子,他们家甚至还有一个极为老式的收音机,能够收到一些电台。

所以,他说的这些信息应该是一些电台播报出来的。

既然能够播报出来,说明真实情况可能比他听到的更严重。

其他人显然也想到了他的信息来源。

老村长王海华手吓的都有些颤抖,微微颤颤的问道:“你这些消息都是从你那个收音机里听到的吗?

是国家台还是地方台放的,你可千万别调到国外电台啊!”

他内心还抱着那么一丝期望,抱着他是听到了国外电台的污蔑新闻。

“老村长,你又不是不知道我那东西的。

就只能收到国内那几个台,怎么可能收到国外台,更何况收到国外台我也听不懂呀,我又没留过学学过洋文!”

不是王汝湖不想给老村长一丝希望,实在是这时候还是看清现实为好。

“这可如何是好?

怎么会有这么大的灾情,是老天爷……”

“老二家的,别瞎说。

咱们还是想想,怎么度过这次大饥荒吧!

如果实在不行,就拆祠堂吧!”

王海华深吸一口气,终于镇定了下来,悠悠的来回看了好几眼村子里的祠堂,似乎终于下定了决心似的,颇为无奈的说道。

“拆祠堂?

老村长,难不成,咱们在祠堂下面还埋了粮食吗?”

有人不解,好奇的问道。

准确来讲,村里大多数人,甚至就连几个族老都颇有些迷茫,不知道老村长说这样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你们知道,祠堂为什么要每十年修缮一次吗?”

王海华停顿了两秒,没有等他们提问,继续自顾自的解释:“因为我必须要保证祠堂的砖能吃,吃不死人。

以前你们不是一直说祠堂的墙实在太厚了,根本没必要垒这么厚的墙吗?

现在我就告诉你们原因。

祠堂墙分两层,一层外墙,一层内墙,外墙是普通的青砖,内墙是糯米栗子熟粉砖。

古法说这东西能保存二十年,可是,我们不知道是技术原因还是其他原因,东西最多只能保存十年左右,所以祠堂必须得十年修缮一次,用来替换那些粉砖。

除了内外墙,下面的地基还有三十六层,全部都是能吃的,虽然可能会有些霉味,但总比吃观音土来的好,总不至于吃死人。

我记得,大概总共用了近十万块,一块一斤多重的样子。

那东西很厚实,兑点水,一块应该就够一家子吃两三天的。

我现在跟你们说,不是让你们现在就拆祠堂,是想让你们心里有个底,不要做出什么后悔终身的事情。”

王海华之所以会突然说出这些话,主要还是为了安定村民的心。

如果说这个村子里面人很多很杂的话,他肯定是不会这么干的。

但是他们王家村都姓王,都是一个老祖宗,根本就没有外人,所以说出来也就说出来了,大不了以后祠堂这边稍微多找些人看着,免得有人过来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