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娇宠天成(107)+番外

作者: 沈青鲤 阅读记录

“这样最好,也省得娘多劳累几遭。”

沐萦之说完,将孙氏的腿扶到美人榻上,如方才那小丫鬟一般帮她轻轻捶着,她自来是不会伺候人的,捶的自然没有丫鬟好,可在孙氏看来,这便是至高无上的享受。

“娘,妍妍的婚事有眉目了吗?”既说起了家中姊妹的婚事,沐萦之便问了起来。

孙氏的脸上露出几分疲态,“我看了几家,你爹从中选了一家,本来这就该说定了,可妍丫头心里有些别扭,你知道我的脾气的,都是府里的闺女,我也愿意着她们高高兴兴地嫁出去,正想着怎么去你爹那边劝劝呢!”

沐萦之看着孙氏,粲然一笑。

“笑什么?”孙氏问。

“我笑娘真是一个口是心非的人。”

孙氏当然明白沐萦之话里地意思,亦自嘲的笑起来。

当初沐相不断纳妾之时,孙氏在屋里跳脚诅咒小妾和小妾生的狗崽子全都不得好死,可如今又不愿意沐静妍受委屈,还想着要帮沐静妍转圜。

“我可不就是这么一个没用的人么?”

“不是没用,娘这么心善,菩萨会保佑娘长命百岁的。”

“是就好了,我就是放心不下你们几个。”

沐萦之道:“若是娘为难,不如我去爹跟前帮妍妍说说?”

“罢了,他正围着宫里那位的事烦心呢,等过几日再说,省得触他的霉头。”

“宫里那位?娘是说大姐?”沐萦之问。

孙氏叹了几口气,摇了摇头,“可不是她么?要我说,总归是没这命。”

“宫里可出什么事了?”

“就是什么事都没有。她都进宫这么长时间了,还没有侍寝,她又不是什么秀女,这么久没侍寝怎么说得过去?”

皇帝至今没有临幸过沐静佳?

前世沐静佳并没有进宫,关于沐静佳的未来,沐萦之毫无头绪。

只得道:“毕竟陛下和娘娘恩爱,姐姐如何能去分宠?”

“什么娘娘?”孙氏压低了声音,一脸的鄙夷和不屑,“你还记得那晚跳舞那个北桀妖女吗?”

记得,那个明艳照人、神采飞扬的北桀美人。

“我记得陛下将易流珠封为了昭仪。”

孙氏微不可闻的冷哼了一声,“我听说,自打她进了宫,宫里就变天了。”

“变天?”沐萦之有些疑惑。

“易流珠如今是后宫专宠,自打她进了宫,陛下除了去太后那里问安,便一直呆在易流珠的宫里。我还听说,陛下本来还想封她为贵妃,是太后以死相逼,才没有提她的位分。”

易流珠专宠?

易流珠有倾国倾城之貌,会得宠并不奇怪,但是专宠……

想到皇后素日对皇帝使的那些小性儿,沐萦之忽然又想得通了。

一边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高傲皇后,另一边是时而风情万种时而小鸟依人的解语花,每日疲于周旋于温相和沐相之间的皇帝会倒向哪一边很是自然。

至于沐静佳,在这场戏中她甚至连登台的机会没有。

“宫里的事,娘再想帮忙,也是鞭长莫及,就别去费劲了。”

“我有什么可帮忙的,色字头上一把刀,这些男人,说穿了都是这样见一个爱一个。”孙氏想到自己的一生,不由得感慨起来,但话说出口,看到一旁的沐萦之,又觉得不妥,“萦萦,我是说……”

“娘的意思我明白。”

但她知道,白泽是不一样的,没有理由,她就是相信。

孙氏接着又跟她絮叨了些相府里的事,沐萦之在相府一直呆到天色渐暗才离开。

白玲和韩祯的婚事,沐萦之没向白玲和白珍透露半分,只对白秀英说了。

白秀英的顾虑跟沐萦之一样,白玲长在市井,如今虽飞上枝头变凤凰,但其实还是个蹦上去的草鸡,担心官宦人家看不起。婆媳俩商量之后,一致同意等孙氏去韩府问过之后再说。

因着在沐相那里吃了定心丸,沐萦之也真正开始着手操办书院的事。

沐萦之要做山长,这件事给冯亦彻和苏颐带来了巨大的震动,同时也让他们对开书院的事更加的起了兴致。

待沐萦之跟他们说了要在秋闱春试中两战成名的计划后,一直对科考无比厌恶的两人都非常赞成,也配合着沐萦之努力实施着这个计划。

书院名叫天成书院,书院的正堂就叫做偶得斋。

来自于沐萦之与冯亦彻初相识时反复提到的那一句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这个名字也寓意着书院的弟子能写出最好的文章。

名字一定下来,苏颐就迅速让做好牌匾挂上去。

他和冯亦彻到处散布自己要在天成书院求学,并且要下场考试的消息。

苏颐是京城里有名的花花公子,他要进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书院读书,大家都只当个笑话,但冯亦彻这样的大才子也要去这个书院读书,自然让人对这家书院起了几分猜测,不知是哪一位高人在此坐镇。

天成书院在京城中流言四起的时候,沐萦之带着苏颐和冯亦彻紧锣密鼓地对科考进行准备。

每一日,沐萦之都会拟出一个题目,命苏颐和冯亦彻作文阐述,每日的文章,沐萦之会进行点评,并让他们交换来看。

冯亦彻的文章自然是极好的,灵气是天生的,他的文章每一篇都是文采飞扬。

只是他游历天下,见过了太多不平之事,因此在策论部分写得过于辛辣,将朝廷批驳得一无是处。对这一点,沐萦之反复跟他提出,并且要他根据自己的意见重写。

冯亦彻有些郁闷,但一想到要开办古往今来第一家女子做山长的书院,他咬牙按着沐萦之的指点进行修改。

苏颐的问题与冯亦彻相比,自然是多了。

他虽私底下会看书,到底流连花间多年,看得都是杂书,一时之间要补的东西太多,好在他出生于公主府,自幼接受的是最正统的儒家教育,打好了童子功,有这层底子在,提高不算难事。

沐萦之除了会叫他按自己的点评进行修改,还会让苏颐将冯亦彻写好的文章背诵一遍。

这本不是什么好办法,只是眼下离乡试只有短短的一个月,为了让苏颐能在乡试拔得头筹,她只能想出这样的速成之法,希望苏颐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一学冯亦彻的遣词造句之力。

当然了,这并不是沐萦之的杀手锏。

第95章

沐萦之每日给冯亦彻和苏颐的命题,其实并不全是她自己想出来的。

她收集了近年来各省乡试的题目,参详过后,拟了二三十个出来,列了一份清单让刘安递到沐相那里,几日后,沐相差清河送了一份单子回来,往上面添了几个题目,还有几个题目上批了红。

沐萦之看过之后,当着清河的面把单子烧了,心里就有了眉目。

朝廷乡试的题目是各省学政先拟出来送到礼部过目,每个省报上来的,不一定就是本省用,为了避免作弊,都是掐去头尾,交由礼部尚书一人进行定夺和分配,密封好发回各省。

礼部尚书是温相的人,但礼部之中亦有沐相的人。

虽不能知道最终定下的题目是哪一个,但礼部今年要考究的几个方向是有眉目的。

沐萦之一面让苏颐继续练笔,一面从苏颐的文章里将这几个最重要的题目挑出来,与冯亦彻一起将这几篇文章反复修改和润色,最后交到沐相那边,请他进行点评。

一直到临考前两天,才将这几篇可以堪称完美的文章交给苏颐,让他将文章全部背下来。

苏颐看着这几篇文章,目瞪口呆。

这几篇文都是由他的底稿修改而来,看着十分的熟悉,可仔细看又不觉得是他的东西。

看完之后,苏颐对沐萦之可以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个计划堪称天衣无缝。

原本,沐萦之让冯亦彻直接写几篇出来叫苏颐背诵是最便捷的,但是她没有这么做。一则冯亦彻的个人行文风格太过明显,待放榜之后别人见是苏颐,自然会起疑心。二则这些文章本来是苏颐写出来的骨架子,他要在短时间内背诵下来的速度比去背别人的文章快许多。第三则是最重要的一点,文章保留了苏颐的优点和特点,将来即使他再也写不出来这么好的文章,旁人也不会疑心这些文章是别人代笔,只会感慨他的天才是灵光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