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药田种良缘(150)+番外

作者: 叶染衣 阅读记录

杜程松说完,掏出一封信来递给丁文志。

丁文志打开一看,的确是杜晓瑜的笔迹,因为初学毛笔字,写得不是很规整,歪歪斜斜,丁文志还没看信上的内容,就被这滑稽的字体给逗笑了。

之后才把注意力转移到内容上去。

杜晓瑜告诉他,杜三爷是她药田里那些草药的最大买主,信得过,还说若是在国子监里面遇到了什么解决不了的事,不要硬扛,可以去求助杜三爷,杜三爷不会袖手旁观的。

丁文志看完信以后有些不知所措,半晌才道:“三爷,虽然我小妹委托你多多照拂我,可我目前并没有遇上什么事,就不去你们家叨扰了。”

杜程松不同意,“眼瞅着就快过年了,你真想待在国子监过自己来京城的第一个年?”

丁文志垂目,“往后还会有很多个除夕,我都得学会一个人过。”

杜程松不用想都知道丁文志这个汾州知府举荐来的案首并不受国子监那些权贵子弟的欢迎,私下里肯定受了不少气。

其实不止是丁文志,其他州府来的学子也都一样,家境好的还能结交到一两个酒肉朋友,家境不好的,跟那些个权贵子弟完全就不是一条道上的,除了努力读书让自己出人头地之外,他们并没有其他出路。

然而家境不好,读书认真,校考成绩还拔尖的那种监生,更是少不了被权贵子弟磋磨。

所以国子监并不是那么好待的地方。

杜程松虽然不是读书人,不过国子监里面的这些道道,他多少还是知道点,还知道国子监每月初一十五放假一天,五六月份的时候有一个月的田假,监生们可以回去帮着父母忙活田里的事,当然,这一个月并不包括来回路上耽搁的时间,否则隔得远的,一个来回的路程就是一个月,那样回去也没意思了。

到了九月份,监生们又有一个月的假期,是为了方便他们回家准备冬衣。

除此之外,过年也是放假的,总共七天,大年初一前三天,大年初一后三天。

七天的时间,只有隔得近的学子能回去吃个团圆饭,像丁文志这种隔得远的,有亲戚在京城的就去走亲戚,没亲戚的只能待在学舍里面过年。

算下来,国子监每年给监生们的假期算长的了,但国子监也有国子监的规矩,准许你回去帮爹娘种田,准许你回去拿冬天要穿的衣服,还不算你路上耽搁的时间,给足一个月的纯假期,但你要是敢不按时返回国子监,一律作开除处理。

有这条铁律压着,很多外地学子到了过年的时候都是不敢回家的。

丁文志也没打算回去,他在这里结识了一个好友,是从扬州来的,两人约定好了七天假期都在学舍里温书,准备年后的第一次旬考。

但他没想到杜三爷会主动找上自己。

杜程松见他一副不情不愿的样子,心里是不想勉强他的,“丁公子,你若实在不想去,那就算了,待会儿我给你妹妹回封信。”

丁文志满脸歉意,“害三爷跑一趟了,实在是抱歉。”

杜程松摆手表示无所谓,“我也就是顺道过来看看你,来了这么些日子,可还习惯这里的生活?”

“刚开始不适应,后来慢慢就习惯了。”丁文志道。

“习惯就好。”杜程松拍拍他的肩膀,“你妹妹还说,让你只管安心读书,不用担心家里。”

“嗯。”丁文志郑重点头。

杜程松原本想跟丁文志商量等到了除夕,他可以带着他的同窗去杜家吃个团圆饭,可转念一想,这些读书人骨子里多多少少都有些傲,哪怕只是一天,应该也是不情愿去别人家过年的,更何况明面上说吃团圆饭,团圆的却是杜家人,跟丁文志和他的同窗一点关系都没有。

到时候,这俩人难免触景伤情。

杜程松只好把到了嘴边的话给咽回去,又把杜家大院的位置告诉了丁文志,“你以后要是遇到什么事了,就来找我,受人之托,我不会不管你的。”

丁文志没应声,自己只是个学生而已,能遇到什么事,顶多就是被国子监里面权贵子弟那一层的人欺压罢了,而这些,他觉得自己都能扛下来,没必要去麻烦别人,这样显得自己很没用。

再说了,杜三爷虽然是受了小妹之托,自己与他却不熟,又怎么好意思麻烦他?

杜程松也是个老油条了,一看丁文志的反应就明白自己又白说了,“行吧,那我这就走了,早晚温差大,照顾好自己。”

丁文志拱手作揖,目送杜程松走远。

——

杜晓瑜彻底康复,已经是除夕了。

今年新宅里人多,林嬷嬷戚嬷嬷和几个丫鬟护院们都是在大户人家待惯了的,十分讲究,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忙活,像什么腊月二十四大扫除去晦气,腊月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置办年货,二十九祭祖的,杜晓瑜以前连见都没见过。

丁家去年也没这么正式过,只是到了祭祖那天摆了供桌,供上鸡鸭鹅肉和白米饭,再点上香烛,由男丁磕头祭拜就算完事儿了。

今年亲眼见到林嬷嬷她们如此讲究,胡氏很是兴奋,说等来年杜家下人回去了,自己家也要这么办。

胡氏是个对鬼神深信不疑的人,前两天闲着没事,大家聚在堂屋里说话,无意中提起了这方面的事,她跟杜晓瑜和廉氏说:“祭祖是大事,千万不能忘的,否则那地下的先人要怪罪。”

又举例说:“去年中元节的时候,铁蛋娘一个人嫌麻烦,就没替她男人祭祖,做好了饭带着铁蛋自个吃了,还没咽下两口呢,铁蛋娘就肚子疼得满头大汗,这才想起来,先人还没吃饭,她急匆匆拿出碗筷来,一个碗里盛了一勺饭,把还没碰过的那些菜一个碗里夹一筷子,再点上香烛,又让铁蛋烧纸钱点香磕了头,这才没事的。”

杜晓瑜和廉氏对看一眼,都从对方脸上看到了无奈之色。

廉氏问:“娘,这你都听谁说的?”

“还能有谁,铁蛋娘自个说的。”胡氏振振有词,一脸笃定,“这要不是真的,她难不成还敢拿祖宗开玩笑?”

廉氏道:“铁蛋娘不靠谱,你以后少听她胡咧咧。”

“别的我不知道,但我觉得这事儿,准错不了。”胡氏据理力争,非说铁蛋娘就是因为没让先祖吃饱自己就先吃上所以遭了先祖怪罪。

廉氏彻底没辙了,“行,那您说是就是吧!”

胡氏这才笑逐颜开,把手腕上的佛珠在她二人跟前晃了晃,并扬言说等过了年三十,大年初一她们一家人去县城的寺庙里进香,多求几串,让家里每个人都戴上,能辟邪消灾,还说二叔家也会去,可热闹了。

——

接近中午的时候,杜晓瑜站在院子里,天晴得很好,偶尔夹杂着一丝凉风,不算冷。

病了这么些日子,她已经好久没呼吸过外面的新鲜空气了,乍一出来,看哪都觉得舒服养眼。

忙碌穿梭的下人们见到她都很热情地打招呼。

杜晓瑜一一笑着回应。

静娘拿了件薄披风出来给她披上,温声道:“大病初愈,姑娘还是不要站在迎风口的好,明天是大年初一,还得去县城里进香呢,可别到时候又受了风去不了。”

杜晓瑜想到了什么,脸色逐渐晦暗下来,“静娘,我明天不去县城进香,我有事,要去镇上。”

静娘不解,“姑娘去镇上做什么?”

杜晓瑜抿了嘴巴,没吱声。

静娘不敢再多问,只说:“姑娘要去镇上,那奴婢便追随您去。”

杜晓瑜点点头,没站多大会就回了房。

今年的除夕请了丁二庆一家过来吃团圆饭,晚饭的时候,一大家子人坐在松针上吃得可高兴了,欢声笑语不断。

做菜的时候杜晓瑜就特地吩咐了多做一些,等这些个主子们都入了席,杜晓瑜便让静娘水苏带着林嬷嬷她们去偏房里摆了一桌好好聚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