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古代农家日常(712)

元朝时,元世祖的军队在与叙利亚作战中被击溃,ā lā bó人缴获了火箭、毒火罐、火炮、震天雷等huǒ yào武器,从而掌握huǒ yào武器的制造和使用。而在与ā lā bó国家的战争中,欧洲人逐步掌握了制造huǒ yào和huǒ yào兵器的技术。

令人讽刺的是,晚清时候,欧洲人拿着中国人发明的huǒ yào兵器,打破了中国的大门,让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社会。

杜锦宁是女人,是个热爱和平的人,她曾犹豫过要不要在huǒ yào运用上进行指点,她本心里不想让中国古代从冷兵器时代飞快变成杀伤力极大的热兵器时代。

后来她也想通了,与其让蒙古人拿着华夏人发明的火器占领这片江山,多年以后欧洲人再一次重复这个动作,还不如改进火器,用火器来守护这片江山,以免重蹈覆辙。

关乐和觉得杜锦宁说这话题有些危险,不知道赵晤会不会觉得她有异心,插手于军队的火器。他护弟子心切,赶紧将话题拉了回来“你不是要改革科举考试吗?那你刚才捣鼓的这些,跟科举考试有什么关系呢?”

赵晤的思绪被关乐和这话拉了回来。他也疑惑地看向杜锦宁。

“走,咱们回到正院里坐着说话。”杜锦宁作了个请的手势。

一行人下了楼,回到正院坐下,杜锦宁让人上了热茶与点心,这才道“皇兄,我原来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刚才您也看到了,如果咱们制作机器,将蒸汽动力运用进去,在生产生活中是可以起很大作用的。也许有一天,不用牛耕不用人锄,咱们可以把地耕完;也许有一天,不用妇女织布,也可以把棉纱纺织成布匹。”

“现在咱们的粮食高产了,还有了从海外拿回来的像玉米那样高产作物;以后再实现我刚才所说的那种情景,大宋日日富庶,您想想西南西北日苯那些国家会不会想来侵占咱们,把咱们这块肥肉一口咬下呢?咱们拿什么来抵御外族?咱们没有好马,没有马上民族那般骁勇善战,百姓们安逸生活过惯了,能打得过他们吗?居安思危,才能长治久安。”

赵晤、关乐和,乃至齐慕远都被杜锦宁说得心中一凛,危机感油然而生。

尤其是赵晤,他只觉得一股凉意从脚底一直窜到头顶。

这十几年来,大宋也并不是没有外敌入侵的,夏金在边疆也多有骚扰,只是因为动作不大,冬春时节难以度日的时候才会入侵抢些粮食,又有jìng guó公等将领驻守边疆,赵晤登基后,更多的把注意力放在了朝政平稳和民生建设上。

现在被杜锦宁这么一提醒,他才悚然一惊,冷汗直冒。

不用赵晤说话,杜锦宁也能感觉到他此时的心情,她并没有停下,继续道“对内发展经济,对外抵御外敌,这是咱们大宋繁荣昌盛的前提,也是繁荣昌盛的保证。可现在,咱们大宋最聪明最有知识和头脑的人在做什么?他们在研读四书五经。”

她看向赵晤,目光犀利“四书五经,真是那么重要吗?”

换一个皇帝,她绝对不敢这么直白地质问。但赵晤是一个十分务实的皇帝。他劢精图治,目标明确,行动力极强,他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遇见这样的明君,杜锦宁才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

她知道,赵晤不迷信四书五经。什么对大宋的发展有好处,他就提倡什么,就如同当初她否定重农抑商一样,他觉得有道理,就会采纳她的意见。

见赵晤陷入了沉思,她没有再说话,朝关乐和、齐慕远作了个噤声的手势,就坐在那里静静地喝茶。

足足过了一顿饭功夫,赵晤才从睡梦中清醒一般。

他长叹一声,站了起来,走到杜锦宁面前,深深一揖“多谢皇妹一语惊醒梦中人。”

杜锦宁虽不觉得自己受他一礼有什么不妥,但也知道在这种时代,让帝王给自己行礼,绝对大逆不道。她赶紧起身侧了一下身子,避开了赵晤这一礼。

“皇兄,锦宁身为大宋子民,身为皇上所封三品官,有义务向皇上进言。皇上这一礼,锦宁万不能受。”

赵晤没有在这上面纠结,他回身坐下,示意杜锦宁也坐下,虚心问道“那么皇妹觉得科举应该考什么呢?”

“四书五经自然要考,但比重可以降低,另外除了算学、律法,还可以加进其他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等等。”杜锦宁道,“不过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也受天赋xiàn zhì,所以臣建议科举考试每个阶段所考的内容不一样,越往上,越细分。”

她指指自己“就拿臣来举例,臣的天赋就在于农业上。考秀才时,重要考核臣的识文断字能力;考举人时,考与生物相关的一些基础学科;在考进士时,则只考生物学科知识即可,考上后直接就是工部种植方面的人才,可在工部任职,也可到地方上主管农业。”

第888章 关心

“另外,还请皇上重视武将,不要因噎废食,担心武将为祸而给外族有可乘之机。”杜锦宁又提醒道。

另一个时空的宋朝,为什么会被金兵击退,由北宋变成了南宋,最后被蒙古族灭掉?重文臣,轻武将,就是其中一个原因。

至于为什么从宋到明,朝庭都重文轻武,都是因为自唐朝的“安史之乱”到五代的“藩镇兵祸”,让各朝各代的皇帝对武将都心有余悸,生怕“武将”变成“武祸”。

今天杜锦宁的话,如一声声警钟,敲得赵晤震耳发聩。

他抑制住想要起身给杜锦宁作揖的冲动,神色郑重地点点头:“好,朕记住了。”

杜锦宁知道她刚才的几个建议,赵晤听进去了。他估计得用很长一段时间来消化。不过没关系,只要他认真思考了,那就一定会起作用。

她没有再说这些,而是跟关乐和聊起家常来:“师母身子还好吧?您怎么不叫她一起过来?”

“好着呢,别掂记。我就顺路过来看看你,也不知你在不在家。”关乐和道,“你师母给你做了不少针线,问你什么时候有空,她拿过来给你瞧瞧。”

杜锦宁瞪大了眼睛:“我不会做针钱的名声不会连师母都知道了吧?”

大家一愣,旋即“哈哈”笑了起来。

连陷入沉思的赵晤都不由道:“会不会做针线有什么打紧?驸马要是嫌府上绣娘做的针线不好,朕赏你两个宫里最顶尖的绣娘就是。”

这话透着一股子酸味,别人还没察觉,齐慕远却敏感地察觉到了。

他摆手道:“皇上可别冤枉臣,臣什么时候嫌府上绣娘做的针线不好了?您问问公主。臣要是让公主把时间和精力放在给臣做衣物上,不说皇上,便是吴尚书都得打死臣。”

这话说得大家又笑了起来。关乐和凑趣道:“驸马可怜见的。”

赵晤是抽空出来的,宫里还有一堆折子需要他处理,这么说笑两句,他便起身离开了。

关乐和也跟着告辞离开。

“怎么样?累不累?”齐慕远扶着杜锦宁回了他们的院子,让她躺在床上,给她按摩腿脚。

燕姑姑的声音却在外面响起:“公主,到请脉时间了。您什么时候方便,奴婢叫贺太医来给您请脉。”

杜锦宁还没说话呢,齐慕远就道:“现在就可以,你去请吧。”

燕姑姑应了一声,出去了。

杜锦宁将秋禾放在床头的葡萄捡了一颗喂了齐慕远,又摘一颗放进自己嘴里,道:“你说,燕姑姑是不是皇上特意指派到我身边的?”

燕姑姑说是过来养老的,却根本闲不住,总操心她的吃喝和生活细节。要不是她去桂省时还没发现怀孕,燕姑姑肯定不许她回去。回来后知道她怀孕了,燕姑姑自责得不行,还主动进宫去请罪,弄得杜锦宁十分不好意思。

不过不好意思归不好意思,平时她该跑庄子的时候还是要跑庄子。这让燕姑姑整日心惊胆颤的,就怕杜锦宁有个好歹,隔三差五地就叫太医给她请脉。

上一篇:陌上花 下一篇:王爷别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