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古代农家日常(83)

她夹了一根咸菜进嘴里“咯吱咯吱”地嚼着:“早上去城里的人多,坐不下不说。看着咱们大包小包的进城,问来问去的,你们也烦。”

陈氏点点头:“还是你想得周到。”

吃过饭,收拾了碗筷铁锅,大约等了两刻钟,郑林便回来了。杜家母女五人大包小包地出了门,临出门时,陈氏还用新买的铜锁将大门给锁上了。

三姐妹当中,杜方蕙自会走路起父亲就去世了,去的最远的地方就是大林村;杜方苓也差不多,虽小时候跟着父母一起去过城里,但那时还没记事儿。唯有杜方菲对城里还有些依稀的印象。

这一路上,几人都叽叽喳喳地讨论着,憧憬着未来的生活,便是连一向不大爱说话的杜方蕙都说个不停,脸上露出了笑容。

关乐和的信上有指引,让杜锦宁到了书院,不必进去,直接从东侧那条种绕过去,到了后山便会看到一个庄子。庄子上的庄头叫董大成。董大成今天哪儿也不去,会特意在家里等她。到时候他自会将她们安置好。

因此,骡车到了书院,杜锦宁便吩咐郑林往东绕。过了书院的围墙,再走一点,她们就看到了一片阡陌纵横。大部分田里都种了绿肥,只有一小部分的田地种了蔬菜。

“庄子,我看到庄子了。”杜方苓指着前面大喊。

大家都往车门处瞧,果然看到前面有房屋,骡车稍前往走一点,一个村庄大小的庄子就出现在了眼前。

“宁哥儿,可是在前面?”郑林在车辕上问道。

杜锦宁看到庄子边人有人在劳作,还有人往庄子里走,道:“应该是了。你把骡车停到庄子边上,我下车去问一问。”

可没等郑林把骡车驶进去,一个穿石青色细布棉袍的中年男子朝这边跑了过来,一面大声问道:“来的可是杜锦宁杜少爷?”

杜锦宁赶紧伸出头去:“是我。请问可是董叔?”

“正是。”董大成见郑林准备把骡车停下来,连忙道,“别停别停,再往里走些,到那片山脚下。”见骡车走得慢,他顺脚一跃,就跳到了郑林身边,向他指了个方向。

骡车在董大成的指引下继续行走了一段路,最后在山脚下的一个院子前停了下来。郑林帮着把东西都搬了下来,又认了认门,便告辞离去。

杜锦宁下了车,左右看了看,见这院子离其他屋子有一段距离,并没有紧挨着;门前有一条小溪,院子门口还种了一丛竹子,环境甚是清幽。她对这环境就先已满意了几分。

等随着董大成进了院子,看到院子很大,院子里都种满了菜,想是原主人留下的。屋子虽也是泥草屋,却也跟大林村王家那样,用石头砌了地基,建得十分高大,而且正屋就有三间,左右各有两间厢房,如此一来她们一家五口就可以每人有一间屋子了,杜锦宁就越发地满意。

“这里原是一家姓朱的人家住的,他们搬回原来的庄子了,屋子就空了出来。”董大成打开了各个屋子的门,请大家随意看看。

每间屋子都很宽敞明亮,屋里桌椅床铺样样齐全,甚至连脸盆架和铜脸盆,几间住人的屋子都一一配了一个。看那铜脸盆的样子,还是崭新的。

杜锦宁指着铜盆道:“董叔,这不会是原主人留下的吧?”

第106章 规划

董大成笑呵呵地道:“山长吩咐我把屋子整一整,缺什么都配齐。这些是我新配的。杜少爷你看看还有什么缺的,尽管告诉我,我给你们添置妥当。”

“真是给山长添麻烦了,董管事你替我们多谢山长。”陈氏感激地道。

“哪有什么麻烦的?令公子是山长的高足,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山长为杜少爷考虑周到些,也是应当。”董大成笑道。

“不知道分给我们的田地在哪儿?”杜锦宁问道。

“就在外面。”董大成道,“我们这里划田地,依照的是就近的原则。这屋子原主人佃有十五亩田地,都在屋子前面这一处。如今他们搬走,这些田地便归属于你们。你们在田地的大小上有什么要求,也可以提出来,我帮你们调剂调剂。”

“十五亩正好合适,不用再麻烦。”杜锦宁道。

陈氏张了张嘴,想要说话,最后还是没有出声。

原先杜家的二十五亩田地都是她们耕种的。如今十五亩,在她看来就太少了。以前为杜家都那么操劳,不可能到了给自己家干活,反倒偷奸卖懒起来。家里哪哪都要钱,便是三十亩她都不嫌少,更不用说只十五亩了。

不过这事不好提。这里可不是荒山,要开多少亩就有多少。那些田地都是别人种着的,她们张口就多要十几亩,别人岂不是就要少种了?她可不能因为贪心,让杜锦宁在山长面前留下不好的印象。

还是先跟杜锦宁商量了再说吧。

大家跟着董大成去外面看了田地。

这里属于丘陵地带,山丘河流较多,田地并不规整。给杜家的这十五亩也是如此,除了有七八亩连成一片的,其他的都东一块西一块,有些两三亩相连,有些却只有几分田,高高低低不等。不过都用田垄隔着,保水保肥倒没问题。这些田地上也种满了绿肥。

这虽是佃租的田,却也是属于自己的田地了呀。

杜家几人都满心欢喜。

“后山上大家都开荒种玉米,那里的收获都是自己的,不用交租给书院。原来朱家也开了一块,等明儿个我上山,再领你们去看看。”

董大成说着,又道:“粮食一会儿我叫人给你们扛过来,先给你们两百斤,以后不够了再到我那儿要。这些粮食都是书院里借给你们的,等明年秋天收了稻谷,你们再还回来。”

陈氏一听,越发欢喜:“多谢山长和董管事为我们着想。”有了这些粮食,她们就可以度过难关了。否则老要拿钱去买粮,这对于种了一辈子田的陈氏来说,实在是太浪费了。要知道这一进一出,钱可都给商人赚去呢。

董大成见杜锦宁这里没什么事了,又指着不远处的屋子道:“我就住在那里,我家婆娘姓赵。你们有事尽管去寻我,千万不要外道才好。”说着便告辞离开。

一家人看了看田地,欢快地往家走,杜方菲道:“打明儿我们就把几亩地开垦出来,种些蔬菜。现在离开春还早,还能再种一茬白菜萝卜呢。”

杜锦宁倒也没反对。母亲姐姐都想着靠自己的劳动赚钱养家,这是好事。否则大家看她能赚钱,都想偷懒不做事或少做事了,她心里指定是不舒服的。

至于种草莓,到开春才好分苗。而且只有两株而已,要想种成片,还需要时间来分蘖,离赚钱还早着呢。所以她也没跟家人提这事。

“宁哥儿,明日买些鱼肉,我做一桌菜出来,你请山长过来吃餐饭,也表示一下谢意。”陈氏道。

“好。”杜锦宁点头。

“您一会儿带姐姐们上街,去买几床铺盖,再每人做几身衣服吧。家里还缺什么,也一并添置。咱们搬到这边来,花钱也不用藏着遮着了。”杜锦宁又道,“至于欠的债和我的学费,您都不用担心,我会解决的。再说,做豆干也还有进项呢。打明儿起您跟姐姐就可以先做起来,拿到街上去卖。”

听说可以卖豆干,陈氏眼睛一亮,点头答应:“好。”

虽然她觉得买铺盖和衣服不着急,等以后家里宽裕了再置办也不迟,可她有她的思量。

这里不比在桃花村或是大林村,她们现在的身份不再是桃花村杜家人,而打上了杜锦宁的标签,即将要面对她的先生和同窗,像村里的董大成及村民们也算是书院里的人。她们如果穿得太破烂了,就给杜锦宁丢了面子,往后要害杜锦宁被同窗笑话的。

杜锦宁还怕陈氏舍不得花钱呢,见她直接就答应了下来,很是满意,从怀里掏出二两银子,递了过去:“这些钱您拿着。”

上一篇:陌上花 下一篇:王爷别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