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综同人)[综]我在故宫装喵的日子(293)+番外

以兖州纸制成,轻薄、结实,可印书,可绘图,可携带,可运输。

可开明智,可教化百姓。

他缓缓将卷轴至于鼎中,看着腾起的火苗将卷轴一点点舔舐干净。

此时心中激荡,自不必多言,祭文是他自己写的,由饱学之士为其修改,诸人都不同意他这样自谦,认为其有损陛下威严,但是小皇帝坚持了,他自觉其并无大才,有的就只有一颗坚定前行的心,还有如同天赐的好运气。

忽而,他听到了一个声音,是方才他就听到的声音,只是此时稍稍清晰了些。

“尔可能福佑万民,严于律己,励精图治?”

“尔可能虚怀若谷,从谏如流?”

“尔可能负江山之重,民心所付之重,汉室脊梁之重?”

“……吾可。”

“吾惟愿,国泰,民安,”小皇帝顿了顿,微微笑了。“为帝王之路漫漫不可知,吾将上下而求索。”

“吾名刘协,为大汉天子。”

“——既为天子,当恣意、张扬、尔为王,便是大汉的模样。”

“站起来!”

“此天下,没有什么是能让尔跪着的。”

“站与战,是尔为帝王的傲骨。”

“尔,即为龙,为此天下的脊梁。”

“脊梁,可折,不可弯。”

“刘协……受教。”年轻的帝王轻轻舒了一口气,他站直了身体,向着声音传来的地方深深作揖,以一个后辈的身份。

正当他心情激荡之时,就听见身后群臣的惊呼。

奉礼于侧的礼官亦是发出了因心绪浮动而激烈喘息的声音,随后,他俯身在行跪礼的小皇帝身边“陛下,虹龙传信,吉兆啊!”

刘协微微一愣,他站直了身,旋身看去,便见一道虹桥架在了山涧之间,在云涛之间若隐若现,就像是当真架起了此岸与彼岸的通道,恰巧一阵清风卷起已成灰烬的祭文,向着虹桥的位置送去,就宛如当真有一条他们看不见的龙卷着帝皇的祷文送上苍穹。

众臣均已赞叹的目光看向了这一切,更有混迹两朝的老臣激动跪下。

但是此时此刻,人群的中心点,本当最为兴奋的主角——小皇帝刘协在最初的兴奋惊喜过去之后,理智回笼,然后心中升起了怀疑之心。

他的视线默默落到了人群的最后方,那里正是曹营几位谋士所在,其中就有官衔本来不够前来参与祭天,但是因为其功在千秋的创造被破格允许的夏安然。

小皇帝一瞬间,脑子里面闪过了可以说是大逆不道的想法——这个“神迹”……真的不是夏景熙制造出的?

……不,这样想太不敬了。

作者有话要说:很多年以前:

夏喵拿着今天要煮火锅的黄豆芽对小少年们说“豆芽一定要压一压才好吃哦,不压的话它就会长成又细又脆弱的样子啦”

小皇帝:……玉不琢不成器,豆芽不压不好吃。

夏喵教授小朋友们科学知识:这念头骗子可多啦!什么胸口碎大石,什么召唤彩虹,什么喷火,什么油中取物、白虹贯日、出现佛光都是假哒!

三个小朋友瞪大眼:老师……那,麦田祥瑞呢?

夏喵:……………………

很多年以后。

臣子A:陛下,某地出现祥瑞,为白虹贯日。

刘协(冷漠):哦

臣子B:陛下,某地出现神人,可入油锅洗浴!

刘协(冷漠翻奏折):哦

臣子C:陛下,某地出现祥瑞,有一巨型麦穗!

刘协:恩?拿来给我看看!

======

豆芽的确是矮胖的好吃些,细瘦的没味道。

等泰山之心其实磨练的是小皇帝的心神。

他自以为做好了所有的准备,但是其实没有,很多事情做起来总比想起来更难。

人活在世上,一定是负重而行的,你以为一身轻松,无非是旁人为你顶了起来,或许是家长、是朋友、是爱人。

但是总有一天,这些要你自己顶住。

记住,那不是可怕的压力,是你前进的动力,是你变得更强的力量,是你变成白嫩豆芽菜的助力。

可以逃避一会,但是不要逃避一辈子,除了死,没有什么是真的做不到的。

华夏能用60年从泥巴里面站起来,你有什么不可以做到?

你是华夏民族的孩子,身体的脊梁可以弯,但是心中的脊梁不可以。

小皇帝对自己没有自信,过于谦逊也是问题,他是孩子,没有问题,但是他是帝王。

帝王心中的脊梁,永远不能弯。

PS:……如果脊梁真的弯了,记得早点去看医生,该理疗理疗,该手术手术啊。年轻孩子们走路一定要挺直背脊,尤其是女孩子,候背不好看的。自信一点啦。

你看,作者君插了那么多旗子但是我也很自信啊,我每天都觉得我能少一面旗子。

最后的那段祭文,是国家公祭日的鼎文,全文如下

泱泱华夏,赫赫文明。仁风远播,大化周行。

洎及近代,积弱积贫。九原板荡,百载陆沉。

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苍生。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日月惨淡,寰宇震惊。

兽行暴虐,旷世未闻。同胞何辜,国难正殷。

哀兵奋起,金戈鼍鼓。兄弟同心,共御外侮。

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

乙酉既捷,家国维新。昭昭前事,惕惕后人。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

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我改了些,写得真好……这时候就后悔大学没学语文了,现在写文总有词不达意的感觉。

南京旅游时候我去过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从排队开始哭到出来………年纪大了泪点低。

虽然你们不在意但是还是要说作者君引用诗歌什么的都会控制字数,不影响购买点数哦。

第125章 三国(五十六)上

帝王泰山之行过后, 不只是祭文起效了上天给了他面子,还是因为国家大力投下资金建造水利设施的效果, 大汉迎来了近三年的相对平稳发展期, 只是虽无大灾,小灾却也难免,但是军阀均安分老实的境况下, 于民生倒也没有造成太大的伤害。

因天气逐渐转冷,耕地的最北锋线逐渐南移,北方部分田地迫于无奈只能在一年春天仅零散破土几根麦苗的情况下,放弃原来的冬麦大豆轮种,继续在暖和的春夏秋种植一季黍或者一季麦。

但是好在由于种植器械的改善, 还有水利的推进,畜力的推广, 百姓的耕地面积亦是有所增长, 虽有损失,但远比前几年要好得多。

不过因为没有战争的储粮需求,加上国家在收货税粮时候接受麦子,农民们的种植种类渐渐倾向于种麦, 因为麦子的产量要高于粟米,而在一些并不为田地的地方, 大家栽了些苜宿草, 等苜宿草到了春日收割后,又在那些地方接着种了些粟米,粟米不需要过多照料, 这种想起来巴拉几下的种植方式收货自然不丰,但是也多少也算是个添头。

另一方面,火炕技术的普及使得冬天因为寒冷而冻死的人口数量急剧减少,因为之前的连番灾祸,大汉的人口较之于灵帝时期降低了将近八分之一。

其中还包括落草为寇的、出生时候并未正常登记户籍的、以及各种在户籍上失踪了的隐性人口。

虽然还没有发展到历史上那样只剩下五分之一的严重程度,但是对于一个已经有近400年历史的大汉朝廷来说,这一数据已经非常的触目惊心。

人口的减少将会直接带来劳动力的减少,劳动力的减少带来的结果自不必提,无论是国家收入,当地的守备力量,人口基数和增长都会受到巨大影响。

所以,当紧张得等着这三年一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官员们,得知这一年的人口数量终于稳住了下降的落势,并且有缓慢抬升的趋势时,大汉的官员们都高兴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