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然后下面没有了(92)

两位古人兴致勃勃地研究着初中课本里的化学知识。

升高温度很好办,这会儿天气正热,船上正好有存冰。边静玉把一杯水放在了冰块里,等水温降低了后,就往水里加了一些盐。然后,他们迅速把这杯盐水放到了滚烫的热水里,让热水隔着杯子给盐水加温。结果根本没有出盐!他们一开始怕盐加少了,又多加盐尝试了几回,结果还是没有出盐!

减少水量就有些难办了,他们一开始想让水自然蒸发,就用盆装了盐水放在太阳底下,结果自然蒸发的速度太慢,短短几天根本看不出什么效果来。两人只能耐心地等着,除此以外什么都做不了。

某一天,边静玉和沈怡又蹲在甲板上观察水盆时,有些低等的船工正蹲在不远处吃饭。大概是因为路遇波涛、船行不稳吧,大锅饭的厨子不小心撒多了盐,这日的大锅饭就有些咸。低等的船工都是那种不挑剔的人,能吃饱就好。他们直接往汤里倒了些白开水,味道就正好了。有个船工还吐槽说,上次的汤则有些淡,他只能自己往里头加盐了。边静玉注意到这一幕,脑海中忽然划过了一道闪电。

“怡弟,若我们把盐水里的盐和水分开来看,水少了其实就等于盐多了。”边静玉兴奋地说,“所以我们可以往盆子里加盐,加着加着,若是能出现盐,就说明我们的猜想是对的,水少了确实能出盐。”

这是一种思路转换。

沈怡摸了摸下巴,觉得边静玉这个方法可行,忍不住说:“好机智!”

边静玉谦虚地笑了一下,心里却也觉得自己非常机智。所以说,身为男人,一定要有些特长。要么身体特别强壮,要么脑子特别聪明,只有这样,关键时刻才能跟得上沈怡的思路,才能撑得住啊!

边静玉就像是一只开了屏雄孔雀。

通过试验,证明往盐水里加盐(另一种意义上的减少水量)确实是有用的,盐加到一定程度,容器的底部就出现盐颗粒了。也就是说,晒盐也是可行的,因为晒着晒着,盐水里的水量就会减少了。

但是,他们做实验时,可以用加盐的方式来减少盐水中水的比例从而得到盐,在实际运用中,晒盐就只能老老实实地晒,而这样的效率是非常低的。沈怡不满足于此,决定和边静玉继续研究下去。

再说升高温度那组实验,沈怡某一天突发奇想,忽然把实验顺序颠倒了一下,先在热水中加盐,然后把热盐水放到了冰块中。等到杯中的水温度下降后,杯子底部竟然出现了盐!这说明什么?说明他们一开始的思路竟是错误的,并不是升高温度能从盐水中得到盐,反而是降低温度才能得到盐啊!

“你是怎么想到的,出盐的关键竟然是降温吗?”边静玉觉得沈怡特别厉害。

“……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想到的,感觉就是脑抽了。”沈怡老老实实地说。

两个古人不懂其中的原理,但不管怎么说,他们确实知道了盐水出盐的规律,一是降温,二是增加盐水的浓度。南行的一路上,他们几乎都泡在了船上的厨房里,整日做些别人眼里没有意义的事。

边静玉脑海中上演的戏变成了《金风玉露一相逢,便是干柴烈火》。

真·干柴烈火。

因为,两人在做实验时差一点把船上的厨房给烧了。

裘管事头疼不已。边家表少爷晕船,裘管事怕家主怪他没照顾好少爷,他头疼;边家表少爷不晕船了,天天带着沈少爷躲在厨房里做一些奇怪的事,他又怕表少爷把一艘好船折腾坏了,继续头疼。

第45章

想要在科学研究中得到成果,这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即使沈怡和边静玉已经总结出了盐水出盐的规律,但是从找到规律到实现晒盐的可行性,这里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他们其实还想再深入仔细地研究下,但手头的工具和实验条件都太粗糙了。

边静玉说:“虽说降温可以出盐,但温度很难控制,这成本比煮盐的成本还高。”

他们做实验时,想用冰块就用冰块,想隔水加热就隔水加热。但如果真用这种方法来制盐,想要得到一次几百上千斤的产量,冰块和加热时用的柴炭就供应不起了,还不如直接煮盐呢!如果寄希望于自然降温,比如说昼夜温差等,这里头的限制条件太大,千百年来不过只出了一个眉宁县的盐池。

降温不行,那就只能往蒸发水汽的方向研究了。

“限制条件依然很大……”边静玉学沈怡的样子,一边说话,一边用笔在纸上记录,“除非当地的太阳很大,盐水中的水能被迅速蒸发,否则晒一次盐的周期太长了,成本虽然低,但出盐效率也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