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俩人煲粥(44)

作者: ziy紫茵 阅读记录

“上面啊点水浅一点,可以脱了鞋岔水过克!”黄叔给他们提供了第二条路。

“我岔水过!还有哪个要跟我一起没?”艾南绝境中看到了希望,兴奋的叫喊着。

最后黄叔带着艾南,肖国庆和杨琴几人岔水过,剩下的便直接过磴。岔水的又是脱鞋穿鞋,河面也要宽些,速度自然是慢了不少。

谢秀平三人过去之后,正遇到一个老乡赶着一匹马架着空架子沿河边来,准备往山上走。

“叔,我们也上山吗?”孙琪问正在提鞋的黄叔。

“诶,跟倒那个人走!”

“诶呀,果然一条路,要是能坐会马架子就好了!”孙琪嘀嘀咕咕的说着,杨琴已经穿好鞋走过来。

只见那老乡“吁”了一声,马停了,老乡回头喊了一声:“你们两个小姑娘可以坐进去嘞!”

要不是这老乡年纪有些大了,苏泽宇都怀疑这人是在整人好玩,想看小姑娘笑话。两个椭圆形的篾筐是可以装人,可是怎么看都有些怪异。

两个女生兴奋的上前,老乡稳着马架子,几个男生帮忙,终于把两个女生装进了篾筐里。

两人在篾筐里悠哉悠哉的,除了马身上的味道太重之外,还挺舒服的。看着在身后走路跟着的几人,突然觉得有点过意不去。

“这筐是装粪的吧?”艾南突然喊了一句。

“艾南,你这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这是装米的!”孙琪嗤了艾南一声。

“你看那!”

两女生顺着艾南说的方向看去。只见一个老乡正在扣篾筐上的铁钩,地上两堆黑糊糊的畜生粪便,是刚刚从那篾筐里漏出来的。

孙琪看了看屁股下的筐底,果然是独立可拆卸的。她马上大喊:“那个,我不坐了,我走会路!”

“没事,这筐驮粪之后我们都在河里洗干净啊嘞,你们都闻不到味喽嘛!”老乡以为她是嫌脏便解释到。

“没事,坐了那么久,我有点晕了!”孙琪坚持,她就是嫌弃,总感觉身上痒痒的,但她能说吗。

最后两人还是下来继续赶路。而这事就成了他们一路上的笑料。

唐僧取经通过了九九八十一道劫难,他们去芭芒村也走过了九九八十一道拐,终于在土边路沿看到了很多芭芒,芭芒村该是快到了。

一路往村子里走,谢秀平发现了些什么不同,指着那沿着路边,隔段距离就有的树干问:“这边还是树干做的电线杆?”

在来的路上,没有发现电线杆不觉得,到村里,看到木质的电线杆,才发觉了这个问题。

谢秀平就是一个经历了油灯到树干电线杆,再水泥电线杆的人。虽然具体的时间节点记不得了,但他还以为电改工作都做完了呢。看来有些稍微偏僻地势不好的地方还在等待电改呢。

“是喽!我们村前年才全面通电嘞,用嘞还是树干做嘞电线杆。刮风下雨嘞就容易断电。今年那场垢凝,我们二月间啊才通电,好多电线杆都坏了,重新换嘞。不知道电改好久才改到这里哦。”黄叔一边走一边跟谢秀平聊。

“我们那里初几通的电,水泥电杆是要抵事些。再等等吧,电改总会改到的,应该用不了好久了。”

“老火得很哪!也只有等着啦!村里还有几家点的煤油灯、菜油灯呢!没有钱去开户也是没有办法,开来了户头还要钱交电费。但那油灯哪赶得上电灯亮堂,能拿出钱嘞都不愿受那个罪,黑灯瞎火嘞,娃娃做个作业都怕把眼睛搞瞎了!”

“慢慢会越来越好嘞!”

“多亏像你们这样读书出去了,有出息了,也不忘根的人啊,还记得我们!”

“光靠哪一个都办不成事,大家齐心协力嘞,慢慢就会好了!”

说着说着,感觉氛围变得有些沉重。谢秀平准备说点什么转化一下气氛,就到村口了。

第53章 芭芒村2

今天出发得早,到黄叔家的时候才4点过。但是农家的晚饭都吃得晚,特别现在是忙着收庄稼的时候,更是比往常晚一些。

黄叔和他的媳妇黄娘娘知道他们定是从屯上村吃了东西赶来的,这会该饿了。便提前估摸着时间给他们准备好了面粉和韭菜,等人一到就可以烙韭菜饼吃着先垫垫肚子。

关于油米衣服分发的事,那些赶马的早就到了,他们按之前黄叔给的名单一一分发下去了。马垛子拖到门口,直接喊一声,就直接放家门口了。

谢秀平几人休息会儿,吃了热乎乎的饼子当少午,便拿起相机在村里闲逛。

对比这芭芒村的房子,突然觉得屯上村的木屋就高大上多了。

芭芒村的房子也是木质的,但是只有几家是用木板装了墙壁的,大多都是一个木架子,墙壁是用茅草搓成的绳子把芭芒杆或者高粱杆编织起来。为了能更多的挡住凉风,有些人家还用包谷杆把屋山挡头堆得严严实实的。

黄叔告诉他们,这样的房子最怕走火,一旦着火,只要人没事,房子没了就没了。

一路走来,谢秀平就发现芭芒村这边田少土多,地势太高,水源不好,再加上土壤多为沙壤,不坐水,很难改土为田。

这边的大片山林很少见,大多都是小灌木丛,芭芒丛,杂柴乱刺蓬。

芭芒小学是黄泥巴冲成的黄土墙,五个房间一字排开,院坝边上有一个黄泥巴冲成的实心的乒乓球台。这边也只有三年级,四年级就要到乡里去读了。

看到如此环境,很多人都想着为什么不搬,要是有能力搬,也不用在这山窝窝里一代接一代的苦穷下去了。

屯上村交通闭塞,好歹有点田地,有点山林,种点米吃,好歹有点念想。可着芭芒村真的什么都没有。

大家逛了一圈,心里说不出的感受,也都不知道说什么好,只听得见自己的脚步声,倦鸟归林的叫声,和芭芒丛里的虫鸣。

晚饭时候,黄叔家是分了两桌的。黄叔带着他们几个一桌,黄娘娘带着几个孩子一桌。菜就是把蔬菜,豆芽,豆腐,土豆,和肉一起一起煮的和锅捞。

他们老两口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都已成家有孩子。儿子儿媳姑娘女婿都出去打工了,留了五个大小不一的孩子给他们带。三个大点的平时都到乡里读书去了,这国庆放假就都回来帮家里干活了。

第一碗饭是黄娘娘帮添的白米饭,等谢秀平去添饭才发现正子的一边是白米饭,另一边是包谷饭。

他看了一眼堂屋内黄娘娘那一桌,碗里都是黄色的,而他们这一桌,都是白色的,连黄叔的也是白色的。

谢秀平看着那几个吃得正香的孩子,心中有些酸涩。他默默地添了一碗包谷饭,尝了一口,坐下后对其他几人说:“娘娘做的包谷饭好吃得很,你们再不尝尝,待会没了!”

“有包谷饭?我要尝尝!”

“我也要尝尝!”

大家添第二碗饭的时候都朝包谷饭添。黄娘娘在堂屋听见,便觉得这群孩子有趣,便说:“你们喜欢吃哪,那我明天还可以给你们做一顿高粱饭、洋芋饭和红苕饭。我们这白米饭难得,这些个杂饭啊仅饱!”

几人都说好!连最小的那个小孙子也跟着喊好,说是好久没有吃到阿太做的高粱饭了。

谢秀平几个和黄娘娘的儿子女儿年纪差不多,只是自家没有钱支持他们读书,这才一个个成家这么早。所以看着这几人,打心眼里喜欢。

吃过晚饭,孩子们都去看电视了。这两年儿女们在外打工挣了些钱,就给二老买了个电视解闷儿。

大家围坐在屋里摆龙门阵。

“现在应该不用上粮了吧?可是都这么老火,以前怎么过日子的哦?”

大家不知道怎么说的又说到粮食土地上来,艾南便好奇的问。其实大家都好奇,这些日子是怎么过来的。

“我们这里一直都老火,乡里一直知道。之前上过一些年,我们上嘞可能没有那些收成好的村子多。我们就是靠天吃饭,年成好,雨水足,无虫无痛嘞,我们勉强能上得起粮食。大多时候,特别是运气不好的时候,我们一个村,楞是没有一家能上得出来粮食。后来,乡里几次改革,就不收我们嘞啊,把我们纳入特困村了。”

上一篇:基希 下一篇:不合格包 养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