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俩人煲粥(50)

作者: ziy紫茵 阅读记录

“人多力量大,想得也周全!挺好的!我家人数相对较少的民族之一,我是东家人。看着大家做得这么好,所以有些感慨来着。”

“我已经把咱们活动的相关资料都送到社联那里去啦,估计等我们明天展览的时候刚好校报就出来了,刚好给我们宣传一拨。我们再发点传单,搞个募捐,以后就转为长期募捐了。网上的相关资料也都编辑好了,就等着凌晨发送。”

“大家都辛苦了!我们再坚持几天,这次活动就结束了,我们总结一下这次活动的经验,之后轮班管理线上的信息和线下募捐的情况,就不那么忙了。大家也好好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要是因为社团活动耽搁了,那就得不偿失了。”

大家再说些,就各自回去了。

第58章 活动后续3

10月6日,国庆节假期回来的第一天,也是“大山计划”活动展示的第一天。

凌晨,线上的相关资料已上线传送完毕,就在他们在广场设置展架的时候,校报的同学跟他说,他们的活动昨天晚上已经刊发印制出来了,今天就能看到报道。

大家安置好的展架,大家多次确认物资安全性和活动内容是否有遗漏后,便留了五人在广场守着。大家轮班守着,方便有人来咨询的话,做好解答。

广场正入口,也就是大钟下方,拉了一条红色的横幅,印着“大山计划大山风情展示”。路口旁摆了几个展架,告知这次活动意义和要展示的内容,又挂了几张1m×1.2m的海报。

海报上,有屯上村的梯田美景:晨曦下金黄的稻浪,格外美丽,还有晨曦未穿透的晨雾。梯田旁边是几户人家,雾气和炊烟交汇,分不清哪是雾,哪是烟,犹如人间仙境;还有去屯上村的艰难“蜀道”:爬的最后一个坡的时候,苏泽宇叫大家回头几人不敢往回看继续爬坡的时候照的,夕阳映着山的棱廓,路的棱廓,也映着几人的身形,就像是镶上了一道金边,越显得山坡的高大巍峨和道路的陡峭难行。

还有芭芒村的一张村寨局部和一张黄娘娘做的五色饭。村寨局部是从一块高粱土打过去的角度,近景是稍微模糊的高粱穗,远景便是清晰的几处人家,正是夕阳西下的炊烟斜,这几栋木房,最近一栋是用芭芒杆做的墙壁,稍远的两栋一栋山头堆着包谷杆,一栋堆着高粱杆,再远的只能看到屋子的棱廓,这些房屋之前除了能看到的路,其他便是高高的芭芒。五色饭就黄娘娘给他们做的那顿早餐,高粱饭,红苕饭,包谷饭,洋芋饭,懒豆饭五种粗粮制作的米饭。

一张是一个老农正赶着一头拉着牛车的老水牛,牛车里是几个装着东西的白色口袋,牛车一侧还有一个老妇一手牵着一个六七岁女娃,一手拿着两把镰刀。老妇和女娃有些凌乱的头发,遮不住被太阳晒得通红通红的脸颊和额头浸出的汗珠,这是近景。

还有一张是割了一半的稻田里,近景是一个老农站在打谷桶边上正扬着谷草往谷桶里打,在老农身后还有几个冒好的草冒儿,谷桶后面是一堆堆割好的谷草,远景便是两个十来岁小男孩正弯着腰在割谷草。

谢秀平忘掉之前的记忆,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走进他们的展览,看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和收获,也看看还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够好。

他从正入口进去,这时,一些没课出来吃早餐的同学看到,也凑过来看看,三三两两的看着,聊着。谢秀平一边看,一边仔细聆听,虽说偷听不好,但是他确实需要一些旁观者的真实意见,他就算再怎么假装,自己还是带有私人感情的。

看着这几副海报,又仿佛置身其中,不管是观赏美景,是道路艰难,是生活艰苦,都能感同身受。谢秀平不禁感叹苏泽宇的取景角度和构图,更显得真实有意境。

进去广场,便有一个小小的指示牌,建议从右边开始观看。

右边的前两个展架便是青州人口众多、名气较大的苗族、侗族、布依族的民族风情文化介绍。除了一些基本的资料是网上查的,很多图片都是他们自己拍的,并加以简单的介绍说明。

苗族的建筑(吊脚楼),节日(苗年节,招龙节),服饰(不同年龄段服饰不同,苗族内各个小的支系服饰又不一样,如白苗,花苗,汉苗等),苗族的芦笙,鼓舞等各个方面的介绍。

侗族服饰,建筑,侗族大歌,琵琶舞,拦路歌,侗戏。布依族服饰,建筑,节日,乐器,蜡染,刺绣。

这几个民族的相关方面的介绍和图片,还有几套民族服装展示,还有一些刺绣和手工银的展示。这几个民族很多人都知道,都接触过,更多的是介绍给外地不知道的同学朋友,还有些知道但是没有接触过的同学朋友。

接下来第三个展架便是几个少数民族,如瑶族,畲族,土家族,黎族等几个民族的服饰,语言,手工,生活习惯介绍。

再下来便是民族篇的终篇,便是绕家,东家,里家,木老族,革家人,穿青人等少数民族历史、语言、风俗习惯的介绍;最后还有保留着几百年前生活习俗状态的汉族村子介绍。

民族篇完,便是农村标识篇,就是那些已经过时不用的工具,还有正在用的工具,也借了一些小物舍来展示,有小对冲,连枷,推刨等。

这部分展示,苏泽宇也出了三分之二的照片。五一去谢秀平家,当时去村里逛的时候,看到的那些对窝,冲对的照片。谢秀平家的石磨,他叔的那些木匠工具,他们家的犁,耙,谷桶,风钵(风车),连枷等农具。

谢秀平的老家都说,清明栽包谷,准备秧床;四月八五一收小季(油菜,麦子),端午栽大秧,六月六唱歌忙,七月半收包谷,中秋十一收谷子。

苏泽宇去谢秀平家的时候正是五一,那会忙着收小季,忙着打田。所以苏泽宇照了很多照片。谢秀平和他叔的背影入了好几次镜,谢秀平推磨,谢秀平用连枷打菜籽,谢秀平铡草,他叔扶犁,他叔扶耙。

还有其他同学收集的纺车,棉布机,磨枫香的水车,连叉,钉耙等。

在这篇章里还乱入了一张照片,就是牛达坎那个烂泥淖,稀泥巴上的脚印清晰可见,坎边的松树干上有新鲜的划痕,有油脂顺着沟巢流入底下装了小半袋油的透明袋子。配字“路哭了,树哭了,我们都哭了哭::>_<::”,后面还画了一个哭的表情。

第三篇章,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篇章,就是他们这次活动的主要内容,屯上村,芭芒村,茅坪村的活动展示。

“这些人坐在牛车上,没有看到那牛可怜吗?透过照片都能看到那牛都累出汗了!”一个女孩子的声音传来。

“那你怎么不看看这张。一个男人在前面拉车,上面坐着三个孩子,还有三个鸡笼,那鸡笼竹篾缝隙里还能看到鸡毛,像是小鸡仔耶,还有几个空猪笼,后面还有一个女人在推车。诶,人不更可怜吗?”另一个女孩看着另外一张照片,一边看,一边说。

“牛耕田还要遭人骑,拉车,真是可怜!”先前女孩又说。

“你怎么就没有看见这张人耕犁呢!”后面的女孩看着另外一张照片又道。

谢秀平走马观花似的才看完民族风情篇和农村记忆印象篇,就听到有人在那里争论。谢秀平抬起头来,看到两人的争执也引来一些人围观。

“那个!人拉车,牛拉车,是牛可怜,还是人可怜?人耕地,牛耕地,是牛可怜,还是人可怜?”谢秀平才走过来,就又听见一个男生的声音响起。

“其实都是没有办法啊!现在有些条件好的农村可以用机器耕地,可以有车代步,如果他们都有这个条件,那牛解放了,人也解放了!在很多农村,条件好点的才能养得起一头牛,帮助耕田种地,提高耕作效率,改善生活条件!那条件差的,买不起牛,就自己耕地,自己拉车,效率低,人又累。”

上一篇:基希 下一篇:不合格包 养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