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六十年代美好生活(163)

作者: 晴朗的微风 阅读记录

而徐锐谢灵当初在京都买的那套房子不算,那套房子算是内部价,而它的位置也不够好,所以才花了1500,但其实连着装修整改买家具下来,也花了2000块钱。

所以,徐锐捏着账本,心里并没有得意、轻松的想法。

他和梁丰年约定的一个月的期限已经快到了,所以他必须抓紧时间。

资金已经充足,东市的路已经探好,接下来就是进行实践了。

第二天,徐锐穿着依旧灰扑扑的衣服,把钱踹在包里往批发市场走去。

这段时间下来,徐锐学会伪装自己,一个老实稳重的农村小伙子,这就是灵灵所说的属于他的人设。

至于遇到另一些人,那又是另一个人设了。

除了伪装,他还学会了记账,学会了精打细算,同样学会了货比三家和讨价还价。

被前几家老板称作“抠门汉”的徐锐来到一家狭窄又简陋的铺子。

走进来对着铅笔铺子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想批发收音机。”

然后使得正坐在前台喝水的老板直接喷出,“咳咳,你是?你怎么……?”最重要的是这也太直接了,不应该先说暗语吗?

是的,这家仅有十来平米的铺子表面上卖的是铅笔,其实私下里却做收音机的生意。

而且,谨慎起见,他只和熟人或者自己人交易。而这个“自己人”指的正是知道暗语的人。

而徐锐为什么发觉,当然是听来的,小商小贩,虽然精明小心,但有些总是瞒不过曾经侦察满分的徐锐。

至于他们之间的暗语,徐锐觉得太幼稚了,一点不想照做。

老板咳嗽几声然后停下动作,站起身仔细打量徐锐几眼,眯起笑眼道:“小伙子想买收音机?那应该去商场,除了商场其它地方可没有,我们这儿是卖铅笔的,要不要看看铅笔,给孩子买几支也行啊。”

徐锐直愣愣的看向他,直到把老板看的有些渗人后才开口道:“我知道你这儿有收音机的路子,我想跟你做笔大生意。我不是警察也不是私线,再说老板你也打不过我,咱们还是进行友好的交易为好。”

老板:“……”有一句nmp不知道当不当讲,他走私路这么多年,还没见过这么混的。

不过,徐锐对这些人的心里还是把握得比较准的,不吃软看着盘吃硬,小心谨慎不愿招惹是非,尤其是条子和私线,是他们最不愿意打交道的。

毕竟这收音机来路不正,不过这些徐锐不管,因为要是那来路正得他也买不起。

第130章 火热

近来, 人人日报连载的一篇十分火热, 引起众多读书人的讨论。尤其在学生间,因为其朴实狡黠的文风、委婉曲折的情节以及性格迥异的人物受到大家喜爱。

国内文化娱乐阔别已久,正是缺少内容的时候, 但这个时候许多鼎鼎有名的作家写出来的, 往往复杂而杂糅过多, 年轻学生们到底不太喜欢。

反而是这篇朗朗上口、简单又精彩曲折的《母亲》颇受大家喜爱。

四月的首都, 云烟飞雾,花草初放,这个时节的中学生们几乎人手一本人人日报。当然造成这个原因还是月初日报连载的一本。

刊载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这部《母亲》就十分流行, 连同那学校的老师们也就进行过多次讨论。

学生们为曲折的情节、简单又精致的文字所打动, 可是老师们、已经成年的大学生们却是对最近这部刚流行起来的各有看法。

这点就从京都高中老师们上课就可以看出来。

李鑫月和李鑫年是一对龙凤胎兄妹, 两人同时就读于一高,不过两人并不同班。

而这两人对待这部《母亲》的态度也有些不一样, 李鑫月自从看到《母亲》, 人人日报几乎每期都买, 就为了看到,每天也是报纸不离手, 对里面的文字反复琢磨。

而李鑫年却是只因为好奇看了个开头,后面再也没有看过。

下午放学,两人一起走出校门后,李鑫月就拉着自家弟弟急匆匆往家里赶。

“咱们快点走。”见弟弟慢悠悠地,李鑫月有些着急, 直接催促他。

李鑫年向来性子懒散,闻言皱眉看着姐姐道:“急什么呀。”

说起这个,李鑫月一脸兴奋道:“今天是《母亲》大结局的日子,爸爸肯定已经买好了报纸等我回家看呢。”这个时候的报纸可不像后世那样随便就能买到,还得大人拿着票才行。

李鑫年对不怎么感兴趣,最重要的是他们班里的语文老师不怎么待见《母亲》,在班上因为班里同学每天看,老师为此还批评过这,这会儿对着他姐开口说道:“我们老师说这写的太简单,不利于增长我们得文学素养,还不让我们班的人看。弄得我们班好多人偷偷看。”说起这个,他有些好奇地问道:“话说,这真有那么好看吗?”

李鑫月点点头道:“怎么说呢,写的特别温馨,虽然觉得月梅过的艰难,但真的敬佩她。还有啊,她为了自己孩子牺牲了那么多,真的让人揪心。-”最初,她都是哭着看下去的,当然这就不能和自家弟弟说了。

说着,她撇撇嘴说道:“我们老师上课还给我们讲过这篇呢,说让我们多看看,说里面的感情动人,还反应现实。比起那些复杂看不懂又无病呻吟的好多了。”

李鑫年不和他姐辩解,只跟着回家。反正他姐迷上这后,爸妈也没阻止,那肯定是个好的。

不仅是中学里,就是成年作家或是大学老师甚至普通读者,对《母亲》也是褒贬不一。

原因就是与过去、当前文学作品相比,《母亲》文字稍显直白,还有就是把月梅孩子的父亲刻画太过可恶,所以一部分男士对此感官不好,当然谢灵私下觉得不排除他们心虚的缘故。

而且现在的作品大家都讲究人性的复杂,而许爱国这个角色真是一偏倒的不好。

要换成其他作家,说不定就写成许爱国受到自己母亲逼迫,然后在对月梅十分不舍的情形下另娶他人。后面,当妻子生不出孩子的时候,又是在父母的劝告下,向月梅要孩子。

然后,又会有人同情这个男人,觉得他迫不得已,而且痴情。

对此,谢灵嗤之以鼻,里面一部分情节就是反应现实的,现实中抛家弃女的可不少。不管是当初动乱之始还是如今的知青返城。

这些人越是拿这个说嘴,说不得谢灵还真要继续写个相似得。

再有就是红/卫/兵等的情节,毕竟动乱刚刚过去,保守派当然不怎么喜欢这部。

但正因为火热才有争议,所以毫无疑问这部《母亲》确实是火了。

这个时代可以称之为文化人的不是文艺男青年就是文艺女青年。

不管文科还是工科,如今的学子们也都看过几本文学作品,甚至是散文诗集。

大学校园里的学生比中学生看的更多,也比她们看的深。和谢灵一个班的同学也有不少人议论这部。

“谢灵姐,《母亲》你看了没?”这几天,李长水在谢灵耳边唠叨最多的就是这句话,后面见谢灵不太在意,还专门把自己的借给谢灵让她看。每次说着,最后月梅不知道好了没有?母子有没有相认?作者太可恶,不给月梅一个好结局,糊弄读者。

而严青对《母亲》更是上心,她对里面红/卫/兵进家批/那一段情节深有感触。

她的父母就是中学老师,虽然不像里那么严重,但她小小年纪就被迫离开父母、下方农村,也是遭了一番罪得。

而她还好,父母都在。可是里,最后动乱结束,可以平反了,但是父母已经不在了,月梅也失踪了,而她那位和父母断绝关系的大姐也没有什么好下场,这可真是讽刺。

所以,严青可以说是拿着报纸时常翻读,她们这样的态度也也让本来打算挑明的谢灵有些退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