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宋穿之懒皇帝(137)+番外

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也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

法国著名汉学家谢和耐曾说:“在社会生活、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诸领域,中国(宋朝)无疑是当时最先进的国家,它具有一切理由把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仅仅看作蛮夷之邦。”

感谢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彩虹糖 2个;大梦犹觉醒 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 101 章

“官家大气魄。”萧将军对于官家这番开创盛世的盛世的大气魄非常敬佩, “辽国境内的道路官家请放心, 吾等会尽量修建。”

反正国库里的银子他们不花, 也会被国主拿去建寺庙养僧道, 还不如他们拿来给老百姓做些实际的事儿。

三个人又细细的聊了一会儿,包括辽王后、王叔、郡主都会跟来拜见上皇和娘娘、官家和圣人的大致行程安排。

申时的时候天气开始阴沉,看着好像要是起大风, 官家和圣人结束游玩回到行宫, 圣人自去研究她马上要开始的“小报”事务,官家派人通知王安石和苏轼明儿上午过来一趟,再做到书房写总结。

把他从汴梁出来, 北上的一路上见过的,听过的,加上最近因为寻找新思想翻阅各种典籍获得的各种知识, 综合起来认真的整理,简单的做了一份大宋的各行各业发展情况以及发展方向的总结。

首先是城里的各个作坊, 从糖果点心到衣服冠帽、家用什物、笔墨纸砚、建筑用料以至妇女装饰品、儿童玩具等等无所不有。其中造纸、制墨、制糖、制瓷、制陶基本属于各地方上的商人世家世代相传的手艺。”

官家重点把这些作坊中的分工协作点出来, 比如制饼作坊,按挤、卓花、入炉、、、。这样会节省很多人手, 加快做事的速度。

其次就是从事宫廷的用具、服饰、器物的生产和供应,并涉及军需、营造等事业,属于百工的事务。这些传统的官办作坊, 尽管有朝廷的垄断和掌控,但是不妨碍民间也有类似的私办作坊,而且私办作坊的技艺非常的高超, 做工比官办作坊精细。

比如造船,船体的平衡技艺平衡舵,桅杆借用风力加速的技艺风力循环杆等等,私办作坊做的都比官办的好。其中的原因需要细究。

再次是乡间的各种家庭小作坊,他们主要做的是各类布匹和各种家用品。这一部分基本上不会有变化···。

正月初三这天上午,其他人还沉浸在春节假期中,官家用过早膳后,和负责大宋商贸之事的王安石、苏轼聚在一起,立求在辽国使者离开之前,把作坊扩张的事儿说清楚。

温暖如春的文心殿偏殿,官家等他们都看完了总结后,首先开口。

“朕的想法是,因为各种原因失去土地的人工以及农忙农闲带来的流动性的、季节性的人工,他们基本上都守在各个城池的桥市街巷口会做些补锅、修鞋帽、修刀剪、、、的活计。可否考虑统一的管一管,顺便解决大宋作坊人工的月银补贴,生命、健康保障问题。”

王安石大人眉头微皱,“官家说的这些杂货工匠,在桥市街巷口罗立会聚,候人请唤,微臣也考虑过。他们手艺合格,做事勤劳实在。如果作坊能够给这些人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他们就会成为固定的作坊人手。”

“但是一旦朝廷要求作坊给人工加月银,估计会引起作坊主的不满。”

“官家的意思是通过办作坊的地点偏移来降低成本?”苏轼大人想到官家在总结中提出来的,在挨边的或者交通方便的辽国境内开办作坊的事儿,大体的明白过来,“可是这样一来,于运输上的花费需要做具体的核算。”

“目前的作坊建造,会逐渐的朝沿海地区或者靠运河的地区偏移,大方向上无法改变。微臣的建议是,既然辽国的用地和人工价格有优势,辽国人也支持,我们不若发动大宋的商人到辽国办作坊,先把东西卖给当地人以及周边地区。”

官家和王安石大人一起看向苏轼大人,苏轼大人一脸纳闷的看向他俩。

“苏爱卿真乃宰相之才也。”官家满心的佩服。

“王某佩服。”王安石大人发自内心的感佩。

苏轼大人谦虚的笑,官家和王安石大人对视一眼,默契的想到一句话,“苏爱卿/苏大人真乃大奸商也。”

此事解决,君臣三个人接着讨论。苏轼大人针对官家在总结中提到的,官办作坊对比私办作坊的缺点,沉思片刻有了个小想头。

“微臣这段时间监督官办作坊的事儿,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微臣的个人感觉是,官家作坊里面是官员制度,人员杂是一方面,人和事不相对是令一方面。责任不清,事务不明,所以才有管理不到位,做事不认真的情况。”

王安石大人听了非常的认同,“这个就和之前的冗官问题一样,需要精简。”

官家端起茶碗喝了一口,细细的琢磨了一会儿,不紧不慢的开口,“既然官员制度比不上私办企业的掌柜制度,那我们就变通一番。试着把一些官办作坊和‘民办官收、统一售发’的茶叶一样,朝廷只负责开办和收钱,在大方向上做统筹。”

“官办作坊里面的具体事务,就统一分给私人管理,奖罚制度也采用私办作坊的方法。两位爱卿认为如何?”

王安石和苏轼自然是震惊,不过他们想明白后齐齐点头。

虽然官家的这个办法会在大宋的官办作坊中引发一个不小的震动,但是他们都觉得可行。不懂行的官员不牵扯具体的生产事务,就没有了瞎指挥的情况;具体的事务有了专人负责,出了事也知道找谁。

君臣三个就作坊里面的分工再具体的细分,加快做事速度的事儿又探讨的半个时辰,官家又提起另外一件紧要的事儿。

“从其他国家来大宋进学的人越来越多,各项技艺的防护、保密事宜要做好。不光是火器等军用百工,民间的技艺也一样。新开办的学院里头教授的东西,要把好关。”

王安石和苏轼不大明白,官家皱着小眉头,把他的想法详细的道来。

“昨天萧将军说我们大宋好,人人都要朝这里跑,都想来求学。我昨晚上认真的思考其中的原因。其中一个就是我们的‘大度’。”

“高丽人来学印刷术,辽人来学纺织术,倭国人来了大宋狼吞虎咽几乎什么都学,还都不用交学费。这是不对的。我们要把东西卖给他们,赚他们的银子,而不是把自己的技艺无偿的教会他们,让他们和我们抢着赚银子。”

寂静的偏殿里,回过神来的王大人和苏大人一起咳嗽出声。

“官家说的有道理。”王大人瞅着小官家板着脸,满脸都是“我们吃大亏”的字样,努力的忍住不笑出来。

苏大人作为官家的老师,和官家比较熟悉,直接笑出声。

官家睁大眼睛望着他俩,小纳闷,他说的哪里不对?当年唐太宗派人到印度学熬糖的技艺,可是送了一份很大的厚礼给印度。

延长的上下眼角尤其是下眼线的走势弧度,让官家在睁大眼睛的时候,圆圆的眼睛显得更加的稚气天真,看的两位大人又想笑,这次连王安石大人也忍不住笑出来。

苏轼大人喝了口沉香茶,缓了缓心情,学着他的尤其慢吞吞的说道:“官家言之有理。虽然说教化无类,但是民族有别,国家有分。该收紧的确实是要收紧。”

“墨家学院刚刚开办,目前还没有外族人进入。既然如此,那就直接规定只有大宋人才可以进学。兵家学院更是。国子监和太学这些外来人多的地方,教授的书本再让翰林院和老师们核实校订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