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夜旅人(157)

—2008年9月21日上海

宗瑛参加2008年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综合笔试。

———∞———

—1932年10月7日上海

盛清让为被欠薪的工人辩护,耗时一个月后的这一天,终获胜诉。

—2010年10月7日上海

宗瑛参与人生中第一台神经外科手术,顺利完成。

———∞———

—1937年7月11日21:20上海699号公寓盛清让结束学界的一个应酬回到家,开廊灯,换鞋,烧开水,洗澡,坐在沙发里走神。

十点整,廊灯忽然灭了。

—2015年7月11日21:20上海699号公寓宗瑛出完现场回家,按亮廊灯,换鞋,烧开水,洗澡,坐在沙发里走神。

十点整,廊灯闪了闪,手机震动,她接了个紧急任务出门。

———∞———

—2016年3月11日17:30上海徐汇区湖南路某书店在上海图书馆待了近乎一整天的盛清让走出大门,没走多久,见一扇黑色铁门,拐进去就是一家花园书店。

这几日南方大幅降温,可即便春寒料峭,还是迎来花开。

从2015年10月28日早晨到现在,已经过去135天,这期间发生许多新鲜事,与之前最不一样是,他终于能走在大亮的日光底下,打量这个陌生时代。

一切都是新奇的,但想在这里像普通人一样活下去,手续繁琐。

不过,解决户口的新政落地,身份问题也不是不可能解决。

书店燃着熏香,背景音乐舒缓,人们或安静读书,或坐着饮咖啡,是和平年代才有的安逸。

他从新书架上看到一本褐色封皮的书,书籍内容关于抗战老兵,他翻开扉页扫过目录,一个熟悉的名字就瞬间从十几个名字中跳出来。

对照页码,迅速翻到157页,页面上方居中四号宋体字写——

采访对象:盛清和。

盛清让逐字读过去,仿佛听他面对面讲参加过的战役。

最后撰书人问到有关他家庭的往事,他也是缓缓道来。

在他讲到“我还有一个三哥,沪战时期忙着往内地迁厂,因此也死在上海了。那时我前线打仗,疑他总做无用功,但后来想,保存后方实力支援前线的事,总要有人去做的,他要活到现在,也该96岁了”的时候,盛清让不由将手中书籍握得更紧。

1937年10月27日晚十点之后,他在那个时代已经“死亡”,不会再见到1937年10月28日的日出。

替而代之的,他见到的是2015年10月28日的曙光,迎接的是这个时代里崭新的一天。

他想起闸北那个漫天火光的夜晚,仍然心有余悸,如果宗瑛不在他身旁,如果不是为了将宗瑛送回她的时代,他很可能坚持不到晚十点,就那样死在闸北的火海里了——

看起来好像是他带宗瑛回到2015年,实际却是宗瑛带他回到了这里。

盛清让继续往后翻,接连看到数张老照片。

有孩提时的独照,有年少参军时的证件照,有和战友的合影,有盛家各奔东西时的留念……到最后一张,照片终于变成彩印,是一大家子的合照,最前面坐着盛清和与他夫人,身后儿女子孙满堂。

该书是再版修订图书,这篇采访的日期是2001年,那时盛清和已95岁高龄,照片里的他白发苍苍,满是皱纹的脸上,有岁月堆砌上去的苦与乐。

盛清让合上书,放回原位。

口袋里的手机突然震动,他拿起一看,是宗瑛发来的消息,说下班了,问他在哪里。

盛清让发了个定位给她。

二十分钟后,宗瑛抵达。

盛清让正站在书堆前,翻一本厚厚的硬皮外文书。

黑色封皮上印着烫金字样:“The book of ansers”(答案书)。

宗瑛悄无声息走到他身边,随手拿起一本,抬眸看了一眼书堆上摆着的答案书使用说明——

“将书合上放在手中,闭上眼,思考一个封闭式问题,把书置于书的封面与封底,并轻抚书页边缘,若感觉时机已对,翻开书,那一页即是答案。”

她放下书,忽转头问翻书入神的盛清让:“在想什么问题?”

盛清让这才察觉到她已到他身边,他抿唇想了想,回道:“几分钟之前已经发给你了。”

宗瑛想起停车时手机的确震动了一下,但她没有及时打开。

她正要拿手机,盛清让却将手里那本答案书递给她:“不翻翻看吗?”

宗瑛抬眸对上他目光,随即又闭上眼,拇指抚过书页边缘,数分钟后,霍地翻开。

整个页面上,只有一个花体字印刷的“yes”。

他微笑垂眸:“你看一下手机消息。”

宗瑛点开推送进来的信息,最新一条是:“Will you marry me?”

他举着书问她:“想重新翻吗?”

上一篇:两袖清风探花郎 下一篇: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