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李家桥(77)

作者: 扶兰 阅读记录

大姑姑很是赞同:“布鞋好穿,草鞋也好穿,要什么洋鞋,到了乡里走路都走不成,你小姑父从东洋留学回来那年,穿双亮光光的皮鞋,碰上下雨天,在田埂上滑了好几跤,好险没摔到田里去,那个样子货,也就在城里大马路上走一走,哪里比得上咱们自己纳的鞋底缝的鞋子扎实舒服。”

大伯母大概也想起来何思慎当年闹的那个笑话,也觉得洋皮鞋不太靠谱,当下敲定和大姑姑两人一起给顾岳再做两双单布鞋两双厚布鞋,至于棉鞋,李家桥的男丁,除了委实太过年老体弱的,还真没有穿棉鞋的习惯,再冷的天气,也就是一双厚布鞋过冬。

大伯母和大姑姑说得起劲,顾岳和李长康、顾豪岳三人恨不能躲到房外去,大伯父也往旁边走了几步,将桌上那个铜盒重新盖好锁紧,钥匙交给顾岳,抬头看看,手一扬,将铜盒抛到屋梁上,搁得平平稳稳――李家桥各家各户放贵重东西,大多都是这么干的,不只防鼠叮虫咬,也防着村里那些活猴似的小伢不知轻重祸害东西,等到这些小伢们能自己上梁时,大多也有六七岁了,知事多了,就算爬到梁上看到这些铜盒,也不会乱拿乱丢。

顾岳拿着那把小小的铜钥匙,心里的感触有点复杂,想了想才将这把钥匙和自己一路带回来的昆明家里的钥匙串在一起,塞在背包深处。

背包里还塞着顾岳在衡州时从刺客手里缴获的那把□□和程旅长后来送的两匣子弹。

大木箱里装了大半箱今年的新谷,总共二百七十斤,这是顾岳今年夏收出工应得的份。不过他自己不开火做饭,所以这二百七十斤新谷,都会交到大伯父家里,算是他接下来这小半年的伙食费。晚稻收上来也是同样算法。这也是向来有定规的,并不需要大伯父多做解释。

板屋里垒了一口两孔的新灶,挨着灶放了个大水缸,水缸盖子上扣了个大勺,旁边摆了一个木头的洗脸架子,架子上一个搪瓷盆子,又有一对挑水的木桶,扁担靠在墙上。看起来像点样子了,但是灶上空空如也,没锅没碗。大姑姑叹口气说:“没得烟火气啊,仰岳,将来就全靠你媳妇收拾了。”

顾岳尴尬地低着头不吭声。

大伯母道:“不要紧,先跟着我们住着,等成家了自然就好了。”

他们这些长辈,很不愿意看到顾岳像他父亲当年那样偷偷跑掉,耽搁了家里给他说亲的姑娘,还闹得两家人好几年都拉不下面子不好来往。再说了,他们也不指望家里子弟去攀什么高枝,不如娶个同乡的姑娘,知根知底,哪怕自家男人在外面打个十年八年仗,也能稳稳当当地替他守住这份家业传承下去。

所以,顾岳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大家点头称赞完了,转身照样盘算着应该替他相看哪家姑娘,大伯母和大姑姑更是不以为意地当面催促。

从昆明城逃出来、孤身辗转数千里回到湘南之后,又经过了招安张斗魁、护送程旅长一行从长沙回到衡州以及解决省城赵大帅派来的刺客等等大事之后,顾岳满心以为自己已经算是独当一面的一家之主了,但是现在,他发觉自己在大伯母和大姑姑面前,照样还是只能被她们按在地上揉搓,比大伯父家里那几个堂侄堂侄女也没强到哪里去。

好容易等大伯母和大姑姑想起还有一堆家务活没忙完、停下唠叨,叮嘱几句便出去忙活去了,顾岳忍不住长吁了一口气,重新抬头挺胸地站直了,李长庚和顾豪岳也是同样长吁了口气,大家互相看看,都觉得很不好意思――大伯母和大姑姑数落顾岳时可没忘记将他们两个也捎带进去。

中间有人过来找大伯父,大伯父出去好一会,等到大伯母和大姑姑唠叨完了忙家务去了才进来,四下里又看过一圈,觉得暂时没有什么可收拾的了,出去之前又对顾岳说道:“六丙传话出来说,今年冬天会特别冷,要赶紧趁着这几天多砍柴。村里满十六岁的男丁都要轮流进大明山砍柴去,你等会跟豪岳和长庚学学怎么吹竹哨、听竹哨。”

顾岳不太明白为什么上次跟着进山祭祖扫墓不需要学这个,这一次却要学了,不过还是答应下来。于是下午就一直在学习辨认不同的竹哨声分别代表什么意思,李长庚和顾豪岳以竹哨对答来给他示范,又学了几种简单的竹哨吹法,比如说发现带枪土匪一人时怎么吹,两人时怎么吹,离得远近不同时又有不同吹法――山高林密,一个人嗓门再大,也总不如这竹哨声传讯方便。

顾岳房里有枪有子弹,大伯父为此又专门给顾岳的房门加了一把铜锁,叫他记得出门时一定锁门,免得哪家小子不懂事,翻出枪来,万一走火,麻烦就大了。

上一篇:只要你乖呀 下一篇:回看浮生如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