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21世纪票证时代(86)

作者: 全大 阅读记录

村里老一辈的则是笑呵呵的看着这帮子人折腾,都老啦,该是年轻人的时候了,这时候磨练磨练,也好。

在大家共同的摸索之下,等天气稍微转凉的时候,秦家院子外面马路上常驻的摊子足足有了十/八个!那种隔几天来一趟的临时摊子还不算。

这边也形成了一个日常的集市,每天来来往往的人都没有断过。秦吉林隔段时间就端上一壶茶,坐在村口一整天,就为了算一下人/口/流/量,最近的一次日人/口/流/量达到了五千人!算是有了个不错的开始。

集市整体规划得很整齐,以围绕秦家院子西面和南面的两条马路为中心。

南面马路的左右两边,吃食摊子全部集中在靠北的一面。其中最受万众瞩目的就是何家的摊子了。

何家三兄弟既不是种田的料、也不是读书的料,故很多年前家里就靠养殖过日子,物/资充沛的时候,养鸡卖来的钱想买什么就卖什么,倒也过得不差。

现在物/资不充沛了,鸡卖是好卖,但是买东西就困难了,家里的鸡这么卖出去肯定不划算,机缘巧合的,就在这边摆起了吃食摊子。

一家三兄弟,老大卖炸鸡胸/脯,媳妇卖炸的虎皮鸡蛋;老二卖鸡架子熬的鸡汤,媳妇卖煮的鸡蛋;老三卖烤鸡腿鸡翅,媳妇卖烤的鸡蛋。家里老太太负责卖卤鸡爪、鸡胗、鸡/头,反正一只鸡身上所有的部件都被安排的明明白白。

安排摊子位置的人也是很机灵,何家的四个摊子都被安排在了路口第一家。不管是炸鸡、烤鸡、还是鸡汤,那都有一个特别鲜明的特点,那就是香!鲜香!油香!肉香!香/香/勾/魂。

从村门口的主路走进来,往西转就是这条吃食小路,小路路口第一家就是何家老大的炸鸡摊子、第二家是烤鸡、第三家是鸡汤、第四家是卤鸡。远远地,在村外面就能闻到味道,勾/人的很,外村来的人路都不用问,循着味道就能找到地方。

何家的摊子后面是个煮米粉的摊子,用的还是早些年家里的一个手动挤压机,在家里积灰很多年了,没想到还有重出江湖的一天。摊主很有想法,知道米粉里的那点臊子肯定比不过鸡汤的鲜,于是重重的加了麻和辣,让人远远的闻着就口水横流。

米粉摊子后面是个烤鸡蛋糕的摊子……

反正十二个吃食摊子,每个摊子都各有千秋,每每让过来只是想看个鲜的人流连忘返,逐渐就成了这条街的常客。

靠南的那面则是各类器具。

本来王笑笑以为,村子里那位能用竹子编出个熊猫的大爷就是王者,没想到还是自己太年轻。

器具摊子里面比较受欢迎的是一个木匠摊子。每天早上木匠到这边的时候就会挑几块或者十几块的木料过来,大的不过车上的抱枕那么大,小的甚至只有男人的大拇指大小,箩筐最底下是雕刻的器具。

这位大哥真心应了那句‘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一把刻刀使的是行云流水。完全不像网上上传的小视频的手艺人,一会儿用这个切割,一会儿用那个削成形,一会儿用小刀细琢。人家除了开料的时候用大刀,其他时候都是一把刻刀走天下。

可能也和木匠雕刻的东西比较小有关系。

反正外行人看热闹,只见木匠取来一块方方正正的小木料,左手压住,右手施力,左左右右、上上下下、深深/浅浅(有什么奇怪的东西混进去了),只眨眼的时间,原来的方正小木料就变成了一个憨态可掬的小猴子,头顶上甚至还有一撮儿呆毛!

王笑笑看过几次,深深的觉得,这要是搁在几年前,这位大哥的出场/费估计都不菲。摊位费?笑话!君不见多少人每天赶来就是为了看这位大哥雕刻东西么,以他带来的人/流/量,没找秦家村倒收出场/费已经很给面子了。

雕刻家旁边同样还有个木匠,不过和这位大哥的业务完全不一样,人家是专门做大件的,像家里的门窗维修、嫁娶的新家具的打造等等,生意也好得很。

六个器具摊子里,最受欢迎的既不是修大件的木匠,也不是做小件的木匠,和做竹编熊猫的大爷也没关系。

最受欢迎的,是一个做手工饰品的年轻姑娘的摊子!

不得不说世人的奇思妙想。

你觉得没用的碎玻璃、碎酒瓶子、破烂布头,在人家手上都能化腐朽为神奇。

透明的、或有颜色的玻璃,被打磨成了各种形状的坠子、链子、珠子,用根纤细的金属丝串联。或者麻线编织,就成了项链、手链、头饰。碎布头在人家手上随便那么一扎,就成了一朵胸/花,或者头花,不论是摆在家里还是戴在身上,都增添了几分活力四射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