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一生孤注掷温柔(124)+6册完结+特典


为此,右相大人力主改按户科敛为论丁纳赋,即改财产税为人头税。在这个问题上,仿佛太阳打西边出来一般,国舅爷和相爷破天荒头一回立场相同,步调一致。双方通力合作,锦夏朝历史上贯彻得最快最彻底的一次税收体制改革短短三月之内在政策层面得以完成。
人头税以人丁数目为基础。由于收税工作的需要,一场前所未有的人口普查全面展开。蜀州人员构成本就复杂,这几年朝廷迁入,难民蜂拥,大量外来人口流进来,居民管理更加混乱。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半年工夫,就查出未登户籍的流民近百万。哪怕按最低标准,每人每年缴纳丁赋三百文,也能多收三十万两银子。
人口普查是项浩大繁琐的工作。由于纳税标准按性别、年龄、身份分为若干等,赶上那穷山恶水泼妇刁民,隐匿不报,谎称年龄,男扮女装……种种花招层出不穷。户部官员和地方小吏哪里吃得消?国舅爷没法,只好抽调若干禁卫军,再加上理方司全体成员,都派到最艰苦的基层一线去帮忙。
理方司统领乃国舅宁书源长子宁慤。宁统领借着这个机会做了三件事:
首先,把以往历次征兵遗漏的十五以上五十以下男丁全部重新登记,又将所有十岁以上十五以下男孩单独立册。名册一式三份,理方司存底一份,真定侯府一份,兵部一份。
其次,建立严格的关卡审查制度。难民在封兰关登记后,持路引至目的地,经核实无误,就在当地入籍,按时按量服役纳税,不得随意迁徙——如此把松散的难民有效管理起来,叫他们不逃税,不乱跑,不闹事。
宁书源听了儿子的汇报,受到启发,下令从军中抽调若干品行良好的非蜀籍士兵,派到封兰关专门协助盘查各地过来的难民,防止混入可疑人物。
过得两个月,户部官员在清查中发现,那些年老力衰身无余财的难民进来之后等于白白浪费蜀州资源,奏请“三不得入”,得到皇帝许可。
宁慤做的第三件事,是在西京及蜀州其他重要城市建立了属于理方司的基层网络。从此,理方司的手变得越来越长,渐渐足以伸到连朝廷都管不着的一些角落。此是题外话,按下不表。
总之,经过这番动作,难民入蜀一下子变得十分苛严。据说去年夏秋之际,排队排上十天半月进不去是常事。很多人把剩余的家底毫无保留全部贡献给了守关官兵,但求能入关避祸谋生。
在查问子释兄妹的江南籍士兵中,居然就有一个是彤城人氏。幸亏彤城地方富庶风流,年轻人的第一选择是读书应试,第二选择是出门经商。但凡家里有点门路,都花钱替孩子把兵役免了,只有破落门户穷苦人家子弟才不得已入伍当兵。那士兵虽然和子释是地道老乡,却不认得眼前号称彤城第一少年才子的李阁老府上长公子,只拉着他把屠城前后经过问了又问。因家在城外郊区,父母亲人下落如何,终究不得要领。
也多亏子释三人这个时候入关。自从西戎拔城清野运动完成,封兰关闲了半年多,士兵们闷得头上长草脚底生毛。他们三人带来了沿途最新消息,也给沉闷的军营生活带来了兴奋和激动,因而受到了隆重礼遇,还万分荣幸的得到了侯景瑞将军的亲自接见。
按照户部最新规定,士子免纳丁赋,未成丁男子三百五十文,未成年女子三百文。所以子释自己用不着交税,弟妹加起来六百五十文。再加上过关的哨钱(相当于后世过桥过路费)每人六十文,共计白银八钱三分。
侯将军大手一挥,免了子周子归的人头税和三人的过路费。见子释还愣着,大咧咧道:“咳!我说李才子,朝廷不缺你这几钱银子,收起来留着做盘缠吧。”他在这封兰关守了三年,军中上下难民财已不知发过几轮,哪会把这点白银放在眼里。
子释道声谢,不再坚持。
那边掌书记老黄写好路引,添上目的地西京,最后加一句:“呈京兆都卫司核查为要”(京兆都卫司,是负责西京城市治安的衙门),盖上“封兰戍卫关防之印”,对子释道:“这路引万万不可丢失。不但沿途关卡需要查看,到了西京,更是换取户籍的唯一凭证。若没了它,很可能被当作无籍流民发配屯田服役。要是不小心撞上理方司的人,可就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见天日了……”
侯景瑞脸色一沉:“老黄!在这封兰关待久了,莫不是把规矩都忘了?”
掌书记猛然醒悟,忙起身谢罪:“黄某莽撞,将军教训的是。”
上一篇:鱼跃龙门记 下一篇:丑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