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一生孤注掷温柔(356)+6册完结+特典


子周早就竖起耳朵等着了。经由子释一手□出来的好学生,恰恰养成了明辨慎思的好习惯。听见大哥发表观点,不由自主就会积极思考,联系实际,结合自身,探寻其中深意。于是他条件反射般想起了西京那些满口道义,实则见利忘义的朝堂君子们,本质上都是小人。
子归提起笔:“大哥,这段写不写?”
“这段?随便说说,开场白而已,不用写。”
“哦……”
子释说得兴起,敲敲桌子:“那么,为什么圣人要提倡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呢?”
——呃?
不能见利忘义,这不是天经地义么?还有什么为什么?
一时连长生都被问蒙了,三个人面面相觑。
说话人把问题具体化:“为什么面对好处,要想该不该拿?而不是能不能拿,想不想拿?方不方便拿,喜不喜欢拿?——进而言之,为什么人非要管住自己的贪欲?”
子释本是个设问,但在他喝水喘气的当儿,子归已经答道:“我觉得……这和“能杀而不嗜杀”的道理,是一样的。管住贪欲,归根结底,就是大哥曾经讲过的:守心。人如果不能管住自己的贪欲,必定被其反噬,沉沦不得善终。”
另外两人点点头。
“好。也就是说,圣人要大家见利思义,乃因为见利忘义是件危险的事情。注意了,并非追逐利益是危险的,而是见利忘义,即不正当的追逐不应当的利益,才算不能守心,才危险。因为见利忘义后,必定唯利是图,不择手段,最后难免众叛亲离,身败名裂。可惜的是,大多数人,看得见眼前之利,想不到终局之危。前人云:“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此之谓也。”
话锋一转:“如此看来,见利思义,不过为了避害。所谓“义”,何尝不是“利”之一种?”
这时子周插话:“大哥,也有人不是这样的。”
长生想:真是长大了,再不像从前那般毛躁。
子释点头:“是有这样一种人,不必看到危险和恶果,已经把道义内化为自觉自愿的行为准则,作为信仰来追求,时时警惕以免自己误入歧途。他们见利思义,不是为避害,而是为向善,因此并不计较实际的利益。这种人,是真君子。”
听到这话,子周想起了花照白、养父、生父、王夫子、席大哥……最后,犹豫着要不要加上自己。
“这种人,哪怕面对再大的利益,也不可能抛弃心中道义,甚至宁愿付出生命的代价。因为他们求的,是心安,是坦荡,是值得。
“他们中的多数人,往往不可避免有一个企图:生前无愧,死后留名。即使当时无法实现,心中也多半抱有这样的信念:流芳百世,后人景仰,历史终将给出公正的评价。这种信念,本是其内在驱动之一,所谓“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可见,从某种程度上说,这里的所谓“义”,于他们自身而言,又何尝不是一种“利”?”
“大哥!”子周有意见了。
子释摆手:“利者,人情之所欲。有人求功名富贵,有人求仁义道德,都不过为逞其所欲。既是所欲,为何不能言利?圣人从来没有说过不要求利,不过是看怎么求,求什么样的利罢了。你不服气,尽可以回头也做一本笺注,又没人拦着。”
子周噎住。
子归蘸上墨:“大哥,这段写不写?”
“这段?还没到正题呢,不做数。”
“哦……”子归拿着笔举了半天,一个字也没写成,索性放下。
子释摊摊手:“无奈这世上,伪君子尚且不多,何况真君子?因向善而向善,需要天赋纯良。能够为避害而向善,已经善哉善哉足矣足矣了。所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关键,在这个“喻”字上。
“喻者,告也,晓也。只有少数资质高潜力好的人,可以跟他讲道义,讲见利思义的好处和见利忘义的坏处,他能听懂,还能照做,这就算成了君子。而对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容易讲明白听进去并且起作用的,是“利”。”
拍拍长生胸膛:“这就是为什么,你们长生哥哥,在北边和东南州郡搞屯田种地,见效那么快——圣人有言:“因民之利而利之,则劳而无怨,惠而不费”。短短数年,曾经的锦夏子民,如今基本都不折腾了。因为锦夏皇帝,只留给他们一个虚妄的道义名分,眼前实利,还须仰仗华荣朝廷。包括定远将军之降,蜀北蜀东所有形势变化,究其根本原因,都在这里。”
上一篇:鱼跃龙门记 下一篇:丑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