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漫长的童话(141)

作者: 大脸大面 阅读记录

简家父母算开明,但不是没有底线和原则的,基于简行不愿意和苏陶分手,两人又处在分离状态,简言之和王明泽的处理态度比较温和。简言之和简行谈让苏陶放弃当演员的事情。

简言之认为人和人之间有合适不合适,职业和职业之间也是有的。在对演员这点上,简言之是赞同王翰林的观点的,演员这个职业是非多过一般的职业,不稳定因素多。简言之建议简行如果要长远发展,应该乘早让苏陶转行。

简言之的话乍一听很有道理,他没有劝分,只给了意见。而简行因为这个建议思考了很久,他躺床上的时候想,坐车的时候想,散打训练的时候也想。那年的夏天特别热,仿佛把简行高考后的喜悦都晒干了,蒸发了。

苏陶从西藏给简行打电话,她有高原反应,头疼难受了很多天。电话里,她的声音很虚弱但是语调很雀跃。那段时间,简行听到苏陶的声音都有种负疚感,因为他当时有在考虑简言之的建议。简行第一次发现勇气原来是件那么难的事情,他也看到自己在情感上的某一部分是陌生的他自己,那部分是优柔寡断的。简行曾经质问苏津南想不清楚他自己的感情,也能有把握去判断该不该帮助同学,曾经很多取舍在他那都是非常明确的。但对喜欢的人,他发现取舍真的很难。

但简行或许在内心深处是接受了简言之的建议的,比起他的抱负,苏陶的梦想似乎是显得比较渺小,即便苏陶很热爱。所以,等苏陶慢慢适应了高原反应,她在电话里恢复了活跃,简行曾几度想开口和苏陶商量这件事情。

但简行还没有开口说出来,苏陶那边先不经意抛给他一个问题,她问他:“简行,你以后要从政,那你的政治理想是什么?你好像从来没有告诉过我。”

“你为什么忽然问这个问题?”简行停顿了会,问道。

“以前没有意识到我们都是活在政权体制下面的,感觉政治和我也没有什么关系。今天拍戏的时候,卢老师给我说了很多文革时候的事情,那时候说错一句话都会惹麻烦。卢老师以前被人批斗过,就因为他以前在戏台上说过一句台词姓毛可不好。”苏陶告诉简行。她在拍的电影叫《孤独旅人》,但不是去西藏朝圣净化心灵的电影。故事是说一个藏族老人捡到并收养了一个汉族女婴,女孩长大又被父母寻回。女孩斗大的汉字不认识,但很想读书,父母就用送孩子去读书为条件诱惑女孩和他们走,女孩很心动又舍不得爷爷陷入了为难里。爷爷知道女孩的心事,劝走了女孩。但女孩回到父母亲身边生活的并不好,因为学习水平完全不符合她的年纪。一个十五六岁的女孩去上小学,受到了同学嘲笑,和父母的语言也不通,异常孤独。爷爷知道了这事,孤身一人踏上了探亲的路。爷爷也不太懂汉语,没有人翻译,一路磕磕碰碰才见到女孩。但爷爷的到来也不能解决实质的问题,他不能帮女孩马上融入汉族生活,也不能带女孩再回去藏族,因为一路走来的爷爷看到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融合和接受的过程,注定是要个人自己去独立完成的。

这部电影核心内容是民族融合,苏陶所说的卢老师说过一句话,他说人的言行举止其实都是受政策影响的,只是有的人都不自知而已。卢老师的感受来自电影也来自文革时期人性的魔化。可以说,苏陶每次在拍摄过程中都能学到和体会到很多,她都迫不及待想和简行分享,她还想告诉简行:“我以前都没有意识到你的从政理想很伟大啊,简行。所以,你的政治理想是什么啊?”

“消除偏见让人生更公平。”简行告诉苏陶。

苏陶听了简行的话,很高兴,她说:“真好!”

简行却不高兴,因为当他在这一刻说出自己的政治理想的时候,他发现他自己也完全做不到,因为他正想要对苏陶不公平。而这种不公平背后的实质原因就是他也对苏陶所选的演员职业有所偏见,他觉得她的梦想不及他的理想伟大。而这想法本身和他的理想是矛盾的,但也是不矛盾的,一个是思想一个是手段。只是十八岁,年少清高的简行是个崇高理想主义者,他到底不能容忍自己做出这种事情,尤其还是对苏陶。

所以,简行最终没有说出来,他只是试探问了苏陶一个宽泛的问题:“苏陶,如果不演戏,你想做什么?”

“不知道,我现在只想演戏。”苏陶不假思索笑说道。

简行没说什么,他有一种无力感,也有一些痛苦。他再次感受到自己能力的局限性,因为他一时分不清楚既让苏陶实现梦想也让他自己实现理想,还要他们一直在一起这件事情,是贪心还是可以实现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