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纨绔世子太撩人(31)

作者: 暮子冰 阅读记录

“最后一个问题。”皇帝起身,在龙椅旁走了两步,“朕之前说过,邀你们前来共商国事,这最后一题,问的便是国事。”

明耀天子顿了顿,抛出一个让众人心头一跳的问题:“你们觉得国都定在京州好不好,若是不好,应迁至何处?倘使有人赞成迁都,只要言之有理,朕说不定会另换国都。”

刚刚还踊跃发言发言的才俊们一下子就把头一沉,噤若寒蝉。

国都的确立,向来是一国的头等大事,根本就不是他们有资格议论的,更何况从陛下的言语来看……这最后一题并不只是用来考教他们的。

他们,什么也不敢说。

尽管这是明耀天子亲自问的,他们……也不敢。

说定都京州好?

可听皇帝陛下的意思,显然是有迁都之向,若是喜欢京州,怎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万一惹得天子不喜,对日后仕途的影响可是不小。

说好,可能死得有点惨。

说定都京州不好?

那将会死得非常惨!

此举是在打数位皇帝以及历代喜爱京州的先辈们的脸啊!

他们的棺材板怕是要盖不住了。

只想一下便觉得可怕,定都京州不善此话,是万万不能提的。

既然无论说什么都是错,这些所谓的名士,又为何要开口?

姜瑶听见迁都则很是疑惑。

她不明白,好端端的,明耀帝为何有迁都之意?

其实本朝曾经迁过一次都。

永乐年间,当时的国君认为京州所处的位置太好。

江南水乡,膏腴之地。

京州太.安定,安定得会让皇帝忘记,北边还有个对大明虎视眈眈的蒙古。

于是他决定迁都,迁在当时的北州所在的位置,并将其改名为京州。

而京州则被改名为南州。

永乐帝是一代雄主,迁都之后曾多次亲征蒙古,打得让其分裂成两个国家――柔然和乌恒。

往后五十年北方游牧民族都无力进攻大明。

他临死前,提出“天子守国门”,并将其作为祖训。

定都京州有利有弊,利在于方便天子看到北方,建立忧患意识。

弊在于国都距离边境太近,倘若边关告急,京州将不会再有防线,很容易被敌军一锅端导致灭国。

总的来说,纵观迁都数百年,弊是远远大于利的。

国都离边界太近,激励的不仅仅是我国皇帝,还有柔然可汗。

试想敌国的国都近在咫尺,唾手可得。

此等诱惑之下,柔然怎能不卖力地进攻大明?

大明的边关在发情的柔然铁骑之下如同纸糊的一样,毫无作用。

柔然骑兵在没有阻隔的平原下一路驰骋,抵达京州。

兵临城下。

可哪怕是国难当头之时,皇帝也秉承“天子守国门”这一祖训,死守京州,不做唐明皇。

京州乃金城汤池,加之柔然大军并不擅长攻坚战,各地守军也支援迅速,国都最后被守了下来。

灭国之危过去后,那位天子意识到,定都离边关过近弊大于利,但他依旧没有选择迁都。

而今辽地边军在辽王的训练下已自成体系,有一套专门对付骑兵的战术。

哪怕辽王死去,辽军依旧能够稳稳地守住国门。

既然北方无法对国都造成威胁,为何反倒要迁都了呢?

就在姜瑶愁眉不展之时,她瞧见大叔嘴角泛起一抹冷笑。

小姑娘豁然开朗。

京州离边关极近,离另一个地方更近――辽宁路。

那里有一位势力强盛到极点的辽王。

自古以来藩王拥兵自重,甚至反叛的例子数不胜数。

辽王手下良将如云,雄兵无数。

京州与辽宁路之间又是一马平川。

姜瑶曾暗暗研究过之前那段匪夷所思的历史。

乾元帝立储二皇子已经足够恢诡谲怪。

更让姜瑶不解的是,辽王竟没有造反。

明耀帝登基初期,根基未稳,朝中心向他的大臣并不多。

那时,天时地利人和均在辽王之手,辽王造反,绝对是胜券在握。

最是无情帝王家,姜瑶一向不信皇家众兄弟间有什么似海亲情。

可她根本寻不到辽王不造反的理由,便只能根据之后那段口口相传的历史,将其归结为罕见的手足情深。

然而现在看来,两兄弟之间也并非世人想象的那般和谐。

天子迁都多半是因为惧怕辽王。

害怕他造反。

辽王对皇帝极具威胁,归根结底还是由于萧阳离京州太近。

此时不比当年,辽王占据优势,而今天子乃是正统,又是千古难得的明君,民心所向。

辽王造反无法如以前一样一呼百应,天下大势已不在萧阳,而在萧邦。

只要皇帝远离辽地,不被一击即溃,最终败的,将会是辽王,大明注定还是会在他手里。

上一篇:跟我去流浪 下一篇:公子是断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