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书后我成了女主的踏脚石(155)+番外

作者: 轻言1226 阅读记录

骆莹莹嫁在江南,因为父亲倒台,日子也变得不那么好过,天天跟妾侍斗智斗勇,没工夫关注父亲和姨娘。

最后还是骆琳琅每月给点足够日用的银子养着骆大人,姨娘她自然根本不管。

不久骆琳琅就听说,父亲把姨娘卖了。

当时她眼睛瞪得溜圆,最后却悲哀地笑了。原来所谓的宠爱,也不过就是如此。

骆琳琅还以为从此日子就消停了,不曾想母亲竟然强烈要求跟父亲一起生活。

骆琳琅表示十分不理解,但母亲只是柔声解释,怕她被人家诟病,连对亲身父亲都可以那么冷漠。

是的,这个时代,人们对于苛待父母的人,就是这么严厉。他们不在意父母怎么对待子女,反正子女就是必须侍奉父母至孝,否则就要被人耻笑,做官的甚至很容易被弹劾。

骆琳琅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母亲继续服侍父亲,虽然父亲现在没那么嚣张了。

她只觉得心里堵得慌,因此在慈幼书院呆的时间就更长了。

她就感觉只有在慈幼堂,看到那些聪慧好学的女学生,心情上的压抑才可以得到缓解。

这些事,都是知秋和侍卫打听了,随口说给温慧听的。

这半年,因为江南官场震动,太子不想让萧循出现在人前,以免遭到怀疑和报复,因此,温慧和萧循干脆带着两个孩子,去了萧循早几年在京郊买的庄子上。

萧循买的庄子就在温慧自己的庄子隔壁,只是要小得多了。

他买庄子的时候,就想过请温慧过来玩,没想到一直过了这么多年,才有机会。

两人带着孩子在庄子上住着,难得安安稳稳过了几个月清闲日子。

跟庄子里的百姓一样,温慧和萧循也是黎明即起,日落而歇,到后来甚至有流连忘返之感,只觉得这样的日子才真叫逍遥。

但京城,终归还是要回去的。

次年是泰和二十七年,三月,萧循低调上任大理寺少卿。

与温慧分别了整整五年,回来修养近一年,到这时候尘埃落定了,萧循才终于确定,可以跟温慧长相厮守。

而此时宝儿已经五岁多,萧彦也一岁多了。

萧循觉得自己错过了儿女成长最重要的阶段,因此开始亲自教养女儿,对儿子日后的课业规划也开始进行了。

同时,为了支持温慧的理想,每到休沐日,萧循开始去慈幼书院兼职授课。

这一年,孙慈心和张慈安十二岁,正式拜温慧和骆琳琅为师。

因为老秀才的学识已经慢慢不能跟上孙慈心和张慈安的学习进度,萧循闲暇时也会指点她们课业。

孙慈心和张慈安终于遇到名师,学业一日千里。

然而,伴随着萧循的这些举动,舆论压力也雪片般向他袭向,面首之说再次甚嚣尘上。

大理寺的官员每次看到萧循,也觉得十分不能理解。

一个受传统教育十几年的人,甚至还中了状元,怎么会屈尊给女娃子指点学业?

他们也免不了在背后猜想,萧循大概是被公主殿下下了蛊,才这么是非不分。

对,萧循的行为,在他们眼里,就属于是非不分。

他们自动自觉跟萧循划清了界限。

但萧循对此仿佛毫不在意,该上值就上值,该休沐就休沐,大理寺卿除了把积压的疑难案子一股脑塞给他,其他也找不到什么办法对他有什么影响。

毕竟,萧循可是太子看好的人才啊,谁敢当面穿小鞋?

因此,这一年,除了跟温慧一起关注慈幼堂和慈幼书院,萧循最大的收获,就是看了很多几年前遗留下来的,或因为线索太少,或因为时间太长导致线索消失的,无法结案的案子。

泰和二十八年夏,泰和帝五十六岁,突发重病而亡。

泰和帝驾崩以后,太子顺理成章登基,成为新帝,次年改元天顺。

一直到这一刻,温慧在极度悲伤的同时,莫名松了口气。

她终于改变了小说中至亲之人的结局。

至此,温慧正式升职,成为文惠长公主。

新帝登基后第一年,萧循突然重审两年前西北某地的一家五口被灭门案。

这之前的一年多,他早已暗中跟宣威将军取得了联系,期间更是亲自去了西北,带着宣威将军给的军士,亲自调查取证。

没想到其中内情,比萧循一开始怀疑的,更要触目惊心。

经过几个月的风餐露宿,跟踪已几乎被抹平的蛛丝马迹,萧循终于发现了端倪,最后甚至牵连出西北某府官员里通外国,倒买倒卖粮食给异族之事。

时隔三年,官场再次震动。西北官场又有半数官员落马,甚至京城几大侯府伯府也被波及,一时将萧循恨得牙痒痒的人,又多了不少。

上一篇:穿成豪门冲喜小媳妇 下一篇:韩昭&桃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