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梨殇之雁门飞雪(26)

作者: 唐斤 阅读记录

秦王未必有杀他之心,但如何抵挡住朝堂之上的芸芸众口,范雎在府中左思右想一晚,次日一早,应侯在殿外席稿请罪。

“殿外何人?”秦王远见殿外有一人低头跪着,却看不清是谁。

“报大王,是应候。”太子安国君回禀道。

“让他进来!”昭王语气不悦。

范雎听到传唤,一路跪爬进殿,一边叩头一边道:“罪臣范雎拜见大王!”

“哼!你还有脸来见寡人?”昭王气愤道。

“臣,不过是东藩魏国来的粗鄙贱人,因为开罪了楚、魏,遁逃至此。臣没有诸侯援助,也无亲友在秦。得大王恩宠,在臣羁旅逃难之时,对臣托以要职,加以重用。天下皆知臣受大王抬举,如今有人煽惑大王,说臣与罪人王稽同心,大王要诛杀臣,就等于是说当初臣得以重用是大王之过,从而招来天下诸侯非议。臣愿请药赐死,恳请大王开恩仍以国相之礼葬臣,如此,大王虽处死了臣,也不会落得个误用罪臣之名。”

昭王听了,心里暗笑。这应侯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当初提出 “远交近攻”的策略,削弱太后跟四贵的力量,加强王权,对治国有大功,可以说没有应侯就没有今日的昭襄王,他心里很清楚昭王不会杀他,可他要给昭王一个台阶,更要堵住众大臣的口,他的这番话无疑是是说给下面那帮大臣听的。

“嗯……似乎有些道理,众爱卿觉得呢?“昭王问众大臣。这是个陷阱,稍微清醒一点的人,都明白这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按照应侯的讲法,处死了他,就等于向诸侯承认昭王误用罪臣,昭王现在说他觉得应侯的话有理,也就是说他不愿被天下诸侯耻笑,谁有那么大胆子让昭王受非议?只有众口一致说免了应侯的死罪。

“既然各爱卿都这么要求,那就免了应侯的死罪吧!但是,有罪必有罚,寡人就罚应侯三年俸禄,应侯可有异议?“昭襄王道。

“范雎谢大王不杀之恩!”范雎稽首拜了又拜,才起身。昭王下令道有谁再敢谈论郑安平、王稽的事,以其罪定罪。昭王恐伤了应侯的心,明里虽罚了应侯三年的俸禄,暗地里却不时加赐食物珍宝与他。应侯心存愧疚,觉得辜负了昭襄王的厚爱,心情日益低落。

昭王为了激励应侯,经常临朝叹息。应侯进言道:“臣闻‘主忧臣辱,主辱臣死’。现在大王临朝发愁,臣请赐罪!”

昭王叹息道:“吾听闻楚国铁剑锋利,而艺伎笨拙。铁剑锋利则士卒勇猛,艺伎笨拙则谋略深远。以深谋远虑来统御勇士,我担心楚国要图谋我大秦呀!处安思危,备预不虞才可以应对不误。如今,武安君死,郑安平叛,内无良将而外多敌国,寡人甚是忧心呐!”所谓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应侯只默然不语,不敢再妄自提议。后来有一个叫蔡泽的燕国人,富贵不缺,游历大小诸侯无数,怀才而不遇,他听说了应侯的处境,觉得自己可以取而代之。于是散播激扬言论,刺激应侯见他,计策果然奏效,会面后,蔡泽与应侯辩论了几个时辰,大意是说自古‘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是天地之常数;进退盈缩,与时变化,是圣人之道。劝说应侯要在适当的时候功遂身退,还可留得美名永留传。所谓‘借水为镜可见面容,借人为镜可知吉凶‘,应侯此时若不退,那商君跟白起就是前车之鉴。

应侯点头赞同,道:“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 欲望不知止,拥有不知足,到头来终将一无所有。幸蒙先生指教,范雎感激不尽。“

数日后,范雎入朝,向秦昭襄王推荐蔡泽,道:“有客从山东来,名叫蔡泽。此人善辩多智,明了三王五伯之业,深谙世俗变化之道,足以托付秦国政事。臣见过的人很多,无人能及,臣不如他。”昭王召见了蔡泽,交谈过后,秦王大悦,拜为客卿。

应侯趁机谢病,请求归还相印。秦昭王强留,应侯只能托称病笃,终于免去了相位,回归封地应城。虽然最初只是借口,应侯回到封地后,竟然真的得病,这位曾经一举助昭王废免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王权,杜塞私门,蚕食诸侯,成就秦国帝业的功臣,几个月后遽然病卒。

雪消冰释,云开山晴,经过了一个漫长的严冬,邯郸终于迎来了久违的春煦。秦军愈战愈败,意志愈挫愈沉,师老兵疲,斗志低靡。昭王终于放弃继续围攻邯郸,信梁军班师回秦。

邯郸解围,春申君与景阳将军回楚;而信陵君自知魏王恼他盗取兵符,矫杀晋鄙,所以,只让部将带领军队返回魏国,而他自己则和他的一众门客们全部留在了赵国,十年未归。

上一篇:荼蘼花底当年事 下一篇:宫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