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宝儿的六零年代(100)+番外

作者: 鸩离 阅读记录

一个是他只有小学文化,明显比不上人家李建国的高中文化。再一个,他虽然在队里德高望重,办事能力也不必李建国差,到底他输在文凭学历上,见识的没有李建国多,很多上头开会的内容理解能力不够,策略就不足,总会出些不大不小的差错。

这些小差错原本没啥,只要不涉及队上人家的利益,基本大家都是睁只眼闭只眼。

奈何队上觊觎徐爱国这个大队长位置的有不少人,总会抓住他这些事儿上报公社,闹个不停。

徐爱国没办法,只能求助于周富强这个城里来的文化人,时常让他给自己出谋划策。同时让他当记分员,也是有拉拢的意思。

瞧着周富强露出为难的神色,徐爱国就把他在县城开会听到的内容,倒豆子似的,一股脑儿给他倒出来,“我跟你说啊周同志,现在城里的风向变了,听说很多知识份子都要强性弄去偏远的新疆、西藏、西北等等地界去开荒修路。城里现在都不能穿裙子了,颜色亮点的衣服也不能穿,还有严查家庭成分的,说啥要查特/务还是腐败资本份子啥的。现在城里到处人心惶惶,很多人都携家带口去乡下避难呢。”

周富强听完,再没二话了。

其实他每月都会和家里人写信,家人在信件中多多少少跟他透露了一些徐爱国刚才透露的消息,还直说他幸好走的早,虽说他被分在榨鼓市的乡下干农活儿,到底只要肯干活,就能吃上饱饭。

往后的知青,就要往那些条件苛刻的地方派去,能不能吃饱饭都是问题,最重要的是还有没有命活着回到家人面前。

所以周富强收到任务,转身就去了知青点,正好看见新来的十五个知青,正如同当年和他一起来的四个女知青一样,不是埋怨乡下哪哪都不好,就是在知青点东逛西晃,嫌弃知青点小,住不下人等等。

徐安国今年年初在县城开会,得知会有大批知青下乡来时,就让村里人把知青点给扩建了,分成里间和外间。里面给女知青住,外面给男知青住,全都打通铺,能住下四十多号人。

这会儿看见那群新来的知青穿的花枝招展不断埋怨,周富强不由自主的看向跟他一起来的四个女知青。

自打知道回城无望后,这个四个女知青就任命认真的干起活儿来。

其中那个最娇气,名叫冯媛媛的女知青,也变成了干活好手,白净的脸蛋因为一直在地里干活儿,晒得跟那些乡下妇人一样,黑红黑红的,完全不复当年白皙不沾灰土的娇娇小姐模样。

而第一批的男知青们,也跟她差不多,不同的是他们手上脚上结满了厚厚的茧子。都年纪轻轻的,脸上却一片沧桑感,抱怨的心里一点都没有了,跟第五大队的人一样,只努力干农活儿,盼望收成好,多赚工分多换粮食。

而周富强也同样如此。他苦笑了一会儿,把那新分来的十五个知青叫到跟前,先把徐爱国说的那番话说了边,然后接着道:“我们知道你们在下乡之前,都是家里的宝贝疙瘩,没吃过什么苦儿。无论你们是自愿还是被逼着下乡,既然来到了这里,就要入乡随俗,早点适应这里的生活。不要想着有人会帮你们,也不要想着回城,你们既然下放到这里,就断然没有回去的路。就算你们有门路回去,用不了多久,也会被送去高原或者荒漠之地,那里的条件有多苛刻我就不说了,你们自己掂量掂量吧。”

刚才还怨天怨地,嘻嘻哈哈,打打闹闹的新知青们沉默了一阵,有个看起来比较娇气的女知青,娇滴滴的开口,“那我们留在这里,什么时候能回城里呢?”

“想回去?”周富强刚要开口,就听冯媛媛在旁边嗤笑一声,“我们第一批下来的知青都没回去,城里还一批批的往外派人,你觉得你们有可能回去吗?别做白日梦了!老老实实地干活儿吧!”

新知青们又是一阵沉默,当天晚上知青点却是一片呜咽,为自己未知的命运,也为背井离乡,离开父母亲朋而哭泣。

外头一直在变,然而第五大队还是一如既往,平和安静的过着乡农人家的日子。

这天方如凤忙活完自留地的活儿,正想去沟渠边洗手时,忽然看见自家老三从田埂边风一般的跑到她面前,喘着粗气喊:“娘,快,快回家去,小花她娘,她要生了。”

方如凤顿了顿,头也不抬的接着洗手道:“生就生呗,这谁家没生过孩子,用得着这么急赤白脸的?”

这年头生孩子可不想后世一样,还得专门进医院待产,这年头的妇人多半在自个家里,由自家婆婆妯娌,或是有经验的妇人帮忙顺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