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宝儿的六零年代(148)+番外

作者: 鸩离 阅读记录

本来是一左一右两个大锅灶,中间一个小锅炉,用来烧热水。现在知青点有四十多号人,三批知青正好一人一口锅,谁也碍不着谁。

这会儿只有周富强那批知青在做饭,经过三年的时间磨练,他们的厨艺日渐精湛,加上他们现在也和队上的人一样,统一挣工分,统一秋后分粮食,又跟大队上的人处得不错,有那好心的婶子,自家种得菜吃不完,就会送些瓜果蔬菜给他们。

今儿是冯媛媛掌厨,锅里正咕噜噜的煮着红薯稀饭,空气中弥漫着浓稠的红薯香味。

下乡近两月,主食一直是红薯和黑面窝头,尽管觉得自己都吃腻了,可这会儿闻见红薯香味,朱玲还是觉得肚子饿了。

她摸着自己干瘪瘪的肚子,瞧着冯媛媛往火膛里塞了一把柴禾,转身抓颗白菜,双手在身上黑漆漆的围裙上随意擦了擦,然后拿上菜刀,笃笃笃一阵乱剁,打算做个生拌辣白菜下粥。

不知怎么地,朱玲瞬间感觉肚子不饿了,本来到嘴的让冯媛媛帮忙做饭的话也吞了回去,嘴里小声嘀咕:“也太不讲究,太不爱卫生了!烧了火,手都不洗就做饭,谁下得去口。”

冯媛媛听见,手上一顿,嘴角勾起一抹冷笑,嘲讽道:“有的吃就算不错了,还敢嫌弃?要说不卫生不讲究,你天天下地弄一身泥,比我做饭还脏,装给谁看呢!”

朱玲脸上一红,张嘴欲辩,周富强从外头走进来听见这话,一边整理手上抱着一本厚厚的计分册子,一边对冯媛媛说:“行了,媛媛,别说了。她才来多久,能懂啥?想当初你不也跟她一样,嫌这里脏,那里窄啥的。等她习惯就好,犯不着跟她计较。咱们知青都是外乡人,有缘在这里相识,得相互帮助,相互扶持才是。”

他说着,又转头看向朱玲,“愣着干啥?早点做饭早点吃了休息,后天又是一场硬仗。秋收大家都忙,别指望有人能帮你。”

“知道了。”朱玲低低应了一声,看着他扭头又跟冯媛媛说了几句,冯媛媛不情不愿的瞪他一眼,两人又说笑了一会儿,他帮着冯媛媛把饭菜做好,两人就把饭菜端了出去。

朱玲心里很不是滋味,总觉得看见他们两人站在一起就无比闹心,恨不得上去推开冯媛媛,自己跟周富强闲话家常。

可她知道,周富强是看不上她的。打她下乡那天开始,她就喜欢上这个风趣幽默,有担当又长相不错的知识青年,总是有意无意的靠近他,表露自己的小女儿心事好。

奈何周富强总是装傻充愣,从不正眼看她,也不跟她有任何的肢体接触,今天他还是第一次主动跟她说话,话里话外多少都有点维护她的意思。

朱玲有些欢喜又有些忧愁,思绪不在点子上,直到一股子糊味在鼻翼间挥之不去,这才回过神,大叫一声遭了!后来新来的那批知青怎么骂她,可想而知。

稻谷收完后,今年的秋收算是结束了。

对于社员们来说,最高兴的莫过于秋收过后分粮食了,在徐爱国领着人把任务粮上交后的第二天,队上就开始分粮食了。

还是往年的规矩,全队人按照忙活一整年的工分册子,都排队在粮仓前,由周富强从村头开始念每户人家的户主名字,把人叫到跟前,核对工分数儿,再到徐宝那里核对工分计算好的粮食,再挨家挨户的分粮。

今年的分粮标准还是没变,全看各家攒得工分,分粮食。大致能分多少粮食,大家都心里有数,等排到自家,就按手印领粮食,拎上自家的麻袋背篓啥的,喜气洋洋地一袋袋的往自家仓库里搬,甭提多高兴了。

徐家自从分家后,壮劳力就不如从前了,都是各干各的。好在徐万成、徐万福两兄弟孝顺,孝敬粮是少不了老两口子。

老徐头和方如凤都是勤快的人,今年又是个丰收年,领了粮食下来,填饱未来一年的肚子肯定没问题。

老知青们也和社员一样,拿工分兑换了粮食,就算挣得工分没社员们多,起码也能赚个温饱,不饿肚子。

只有新来的两批新知青没分到丁点粮食,就站在一旁羡慕的两眼发光。

想也知道分粮没他们的份啊,这批新来的知青刚来的时候拽得二八五似的,看谁都不顺眼,成天跟斗鸡一样,一有机会就在社员嫌弃这,嫌弃那儿,还叨逼叨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弄得社员都不待见他们!

这其实也没啥,周富强那批知青下来的时候,也干过这样的蠢事儿。

问题是社员们不耐烦听啊!想他们就是一个大老粗,很多人大字都不识几个,你跟他们讲社会主义理想抱负,不就鸡同鸭讲眼碌碌,时间久了,谁耐烦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