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姨娘是个小画手(134)

到了太清宫第一道石牌坊下,三人下了骡车,从石阶旁一条专门给“工作人员”使用的通道上山。这条石阶两侧立着石柱,柱子间连着黑黝黝的铁链,和给香客们用的宽大石阶平行。两道石阶旁均种着高大入云的松树,树荫苍苍,为石阶遮挡住阳光,十分阴凉。

如此走了一刻钟,到了第二道石牌坊下,只见一片平整的广场,全以汉白玉铺就,开阔极了,一道石牌坊后是层层叠叠的宫殿型建筑群,什么宏伟壮丽、琼楼玉宇,根本难以形容此间气象,恍惚间只想起一句李白的诗: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

正仰着头赞叹观看时,一群白鹤飞过天空,鹤呖声声。

天哪,这群仙鹤真的不是ps上的么?

再往里一走,正殿之前有一个极大的花池,池中一道汉白玉拱桥,花池中种着各种花木,摆着奇石,还有溪水在其中潺潺流动,几只仙鹤在树下悠闲溜跶。

鉴于她从前看古言都是跳过景物描写,所以,虽然眼前的景物建筑都很美很辉煌,瑶光脑子里只有两字:绝了。

非要让瑶光形容的话,她会说这太清宫完全可以直接拿来当仙侠剧取景地,都不用搞五毛特效。

张师姐带着她们从偏殿之侧一个石拱门进去,门一旁有个小门房,里面坐着两个道士,先向张师姐问好,收了三人门牌后验明,再用门牌顶端的云头按在印泥里,在登记册子上压了个印子,这才放行。

进门之后是一条更有幽静的小道。两旁种着槐树。瑶光一边走一边遗憾,可惜,这时已经过了槐花的季节了,不然摘些槐花做点槐花饼多好。

这一路上,她们遇到许多道士,有男有女,有老有幼。这些道士们并不全是太清宫的,穿着各色道袍。有位年轻女冠穿了身杏红色道袍,广袖翩翩,只是把俗家首饰换成了一顶紫金宝冠戴在头顶,头上的道髻梳得仿佛灵蛇髻的样子,从宝冠顶上伸出一截,昂首阔步,一副风流不羁的样子。

张师姐小声告诉瑶光:“这是裕和县主,道号清徽,于道学上颇有成就。她现就住在山下翠谷别院中,每日来修经。”

又走了一会儿,瑶光才知道,裕和县主还不是穿得最出格的呢,有不少道士衣饰华贵,道袍不仅颜色鲜艳,彩绣斑斓,用的材质也都是极为昂贵的丝绸,几位女道士头上戴的宝冠更是镶珠嵌玉,甚至有一些冠上还有金珠步摇,道袍外还披了绡纱锦绣的披帛。

偶尔一两个朴素的,人家道袍外罩的比甲也用三色菱形拼在一起。

这么一看,她们灵慧祠的道袍真是不够看的。

这些来往的道士们见了熟人也只是微笑略一致意,就继续各走各的了,除非有事,并不主动上前打招呼。

大约是因为在此间活动的全是周真人请来的“访问学者”,帮着编书的,或是观中有珍本经书,带著书来开研讨会的。出家人本就和古代市井小民气质不同,何况这些精英道士们许多出身不凡,目下无尘,个个都显得十分洒脱,仿佛闲云野鹤。

瑶光看到这景象,顿时感到一股熟悉——这不就和现代文明城市中的人一样么?哪怕是邻居,也互相尊重,保持距离,甚至还带点淡漠。

张师姐将她们领到自己在太清宫办公的地点之后就不管了,让两人随意活动。

薛娘子从未进过太清宫内部人士才能进的内门,看到这个楼是虞朝古建筑,那个碑又是前朝名家书法,十分兴奋。瑶光对这两样兴趣缺缺,就跟薛娘子说好,大家分头行动,正午一刻在学堂旁边的食堂见面。

太清宫这部分不对外开放的建筑群历经数百年加建改造,新老混搭,其间又有很多繁茂花木,飞檐斗栱在花叶与蓝天之间露出一角,仿佛迷宫。

周真人近年来请了不少道友们来编纂经书,又时常开个研讨会,内门中访客渐多,时常有“访问学者”迷路的事件,便在道路上放置了许多路标,甚至还有指示图。

瑶光从斜背在右肩上的布袋中拿出速写本和炭笔,把指示图上画的内门地图画了下来,按图索骥,先去了学堂。

太清宫学堂是个小四合院,正堂是两层小楼,还未走近就听见朗朗读书声。瑶光站在院门口仔细分辨,听到有人在讲《道德经》。她侧耳倾听片刻,感觉讲课老师的教法和张师姐的并没太大分别。看来,并不是张师姐不会教,而是她只会这么教。

如此一来,她来这儿学,和在灵慧祠跟着张师姐学,有什么区别啊?张师姐至少只教她和薛娘子呢。

这时,一位年轻道士看见了瑶光,走来问微笑道:“这位道友,可是来接弟子下学的?还要一刻钟呢。”

上一篇:彪悍农女病娇夫 下一篇:盛宠名门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