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姨娘是个小画手(272)

老郡主还给文起了个一听就凄美中透着狗血的名字,叫《桐花女泣血传》。

大周女先儿说书,与茶楼酒肆里说书先生说法不同,女先儿说书是两人配合,一人面前放着一面立架,架上是面盆大小的书鼓,边敲边唱,另一人或用琵琶,或萧管,或琴瑟,或牙板与之相合,一人唱一段,唱词大多是七言一句,四句一段。

与老郡主相熟的那两个女先儿,一个叫王玲娟,一个叫冯慧娘,都是京中名角,文化素养比瑶光高了不知多少,而且专业。

她们一看文稿就道:“老观主高才!这编成书来说,定能红遍京师。”

她们将童小姐这段故事改换时代背景,人物姓名隐去,结尾改成忠仆感动神明,复仇成功,薄情郎金公子乘舟落水嗝屁了,桐小姐变成了桐花之神。

怎么爽怎么来,大快人心。

瑶光付了女先儿们一个月的钱,老郡主又加了一倍给她们做奖金,叫她们俩住在退思居,每天到碧水江汀说书,先说一个月的。

有张师姐做宣传,山上女冠们一天之内都知道了碧水江汀请了女先儿长期站场,说的还是新编的书,纷纷来听。碧水江汀又热闹起来,卖了挺多点心茶水的。

当桐花女的故事从梨溪山传到京城的时候,从七月初就离京的端王,终于也回到了京城。

第98章 搞事

端王一回来,朝堂再次震动。事实上,他还没回来,就已经搞事了。

端王在中元节前去了大周龙兴之地垠州祭祖,本来在中秋前应该能赶回京城,但从垠州回京路上遇到了皇帝派去巡查的一位御史求救。

御史到地方巡查,这种事其实历代皇帝都有做,即使9012年也有中央巡视组嘛,不过呢,巡查御史能不能真的看到地方政务真相,看到了会不会管,管了会不会管到底,这就见仁见智了。

这位御史王赟就是个路见不平管到底的硬骨头,结果被地方黑恶官绅给倒打了一耙,先是身边负责保护的锦衣卫在逼奸良家妇女被抓进监牢接着连遇路匪要不是恰好遇见端王,估计王御史回不了京城了。

端王也不是好性儿的当即把护卫侍从分成几批乔装打扮,他自己领着王赟一伙人又跑回龙潭虎穴搅了个天翻地覆,地方官绅不是和匪盗勾结么?好。那我先烧了匪盗的寨子再到县城找你。几方人马杀到县城,将县衙官员连窝端了从临县抽调官员衙役,彻底整顿政务。

等这些事处理完,中秋早过完了。

返京途中,端王听说韩瑶光把渤海侯家公子给打了,一问究竟,那哪能当没事儿啊?

我老婆,就算出家了那也曾经是我老婆。你敢调戏她?

这不刚好顺道么?那叫王赟再去渤海郡看看呗。我自己先慢慢走着。

王赟这“顺道”一去,还真查出来崔家几件不得了的事。

作为一个世代镇守一方的公侯,尤其渤海侯这种地方财政和兵权都在手里的,不欺男霸女都奇怪了。不过,崔家胆子还真不小,要只是抢占民田这些也就算了,最要命的是崔家私藏了金谷国的贡女。这可不是经济问题而是党性问题了啊,同学们。

金谷国是大周的邻国和属国,三面环海,一面与渤海郡接壤,盛产人参、貂皮和珍珠,自打前朝受封之后就有向皇帝献美女的惯例,称为“贡女”。当年老皇爷也收过人家的贡女,这些贡女现在都成了老太妃,在京郊一个行宫中过日子。

景和帝继位以后,连选妃都不选,怎么会要金谷国的贡女?他是以“孝道”治国的,认为叫人家异国女子去国离乡,从此一辈子骨肉分离,很伤人和,便当一项德政免了金谷国进献贡女。

万万没想到啊,皇帝免了金谷国献贡女,这渤海侯却没把那一年金谷国送来的贡女给人家退回去!

金谷国每年的朝贡表疏全是由使者乘船送到渤海郡,再由渤海侯派人送进京城的。也没发现自己每年上贡的东西都在渤海侯这儿被扣了一遭,就连朝贺表疏等也被篡改了。

王赟、端王还未到京城,密报已经进京了。

崔家这事一爆出来,哇喔,好炸哦。

举朝震惊。

这个罪名可真不轻。这几名贡女全被崔家父子收用了。其中一人,成了渤海侯的姬妾有了身孕,今年六月竟被渤海侯夫人逼堕其胎致死。

骇人听闻,令人发指。

先前出了韩瑶光痛打渤海侯家公子的事,皇帝一直装作无事发生,既不治罪这位表弟,也不召见他,朝廷官员们有点拿不住这方向,但王赟的密报奏章一回来,皇帝让在朝堂上一念,大家均想:哦,原来陛下在这儿等着呢。那登基还等什么啊?赶紧的,抄家伙狂批崔家呀!

上一篇:彪悍农女病娇夫 下一篇:盛宠名门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