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综同人)我在故宫装猫的日子(449)+番外

“那……那果下马,当真有那么好?”赵小政觉得自己于识马之道上的三观都有些碎裂啦!

闻言,吕安噗嗤一笑,见弟弟抗议的小眼神忙收敛了表情,认真道:“在平原,秦马优,而蜀马劣,于丘陵之间,蜀马优,而秦马劣。”

“这要相对来说。”

“所以不是有一句俗话嘛?”吕安眼尖,他遥遥看到了来接人的马车忙起身冲那招手,一边动作一边满嘴跑火车,“这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

咦?真有这样的俗话吗?政儿为什么从来没听过?

正当赵政品味这句话的时候,忽然听到一阵喧哗,一匹花色的果下马忽然发狂,直直冲他们这儿冲了过来。

事发突然,现场众人尽数反应不及。虽有个年轻人及时伸出手,然而这匹马上载荷货物没有着力处,身形矮小,动作灵巧,重心又低,仓促间竟然没拉住,眼看着就要酿成惨剧,忽而听到一声马匹的嘶鸣之声远远传来。

说来也怪,这匹原本横冲直撞一路加速的小马在听到嘶鸣声后竟然稍稍犹豫了下。便是趁着小马步伐稍慢的空隙,那个原本还在试图追赶的年轻人立刻上前一把拽住马匹的鬃毛将之狠狠掼在地上,几乎是同时,一匹浅褐色毛发,鬃毛茂盛飘逸的大马飞奔而来,然后速度丝毫不减地一脚踩在了那匹被摔倒的花色马身上。

这一击极重,远远的众人就能听到肉体沉闷的撞击声,被踩住的花马立刻哀鸣出声,然而褐色马却丝毫不为所动,它张嘴就一口拽下了花马的一片鬃毛,还极为嫌弃地呸了几口,再一扭头咬住了花马的耳朵来回撕扯。

这一切发生得太快,众人都反应不及,只能呆呆地看着大马揍小马。

“好了,多多,不要咬了。”马上的年轻人伸手安抚地拍了拍骏马的脖颈,随即翻身下马,将还在咬人耳朵的马匹拉远了一些,然后他含笑看向吕安以及被他护在身后的赵政,拱手道,“是我来迟,让两位师弟受惊了。”

“师兄?!”吕安惊喜地唤了一声,视线定定地落在了尉缭面上,“你回来啦?”

今年正是尉缭二十及冠之年,年初的时候尉缭便离开秦国回魏国筹办及冠礼。虽然尉缭有邀请吕安同去,但吕小安当时手上正好有事走不开,这一分别就分开了大半年,还怪想的。

但此地不是闲聊的好地方,而且……他和尉缭交换了一个眼神,贴心的小师兄微微一笑,侧开一步,让他随意。

吕安三两步钻进人群,拉住了准备潜入人群离开的年轻人,“壮士请留步!”

少年冲着这个衣着朴素,风尘仆仆甚至有些狼狈的年轻人露出了特别和善的笑容,“在下濮阳吕安,多谢郎君方才帮忙,不知壮士尊姓大名?”

被他拉住的年轻人闻言愣了一下,他回头打量了下少年,又稍稍皱起了眉,表情生出了些犹疑,不答反问:“郎君可知濮阳吕氏?”

吕安讶然:“正是在下族支。”

此人闻言双眸骤亮:“某乃朝歌庆轲,特来寻恩公报恩!”

第186章 战国风云(39)

吕安现在有些为难, 他此行是带赵政去念书的,但是现在遇客上门, 不知道倒也罢了, 知道人家是来找自己父亲,如果半途把人丢下不管着实过于失礼,但是带人回家的话又要耽误赵政的学习, 赵小政出来一趟也算不上容易。

正在他犹豫间,尉缭站出来表示他也要送礼物去学宫,可以将小公子一起带过去。贴心的赵政也表示自己那么大一个人了不会走丢的,不要让客人久等了。吕安领了小伙伴们的这份情,躬身道谢后先将人带回了家。

吕不韦这时候还没有下衙, 秦国实行做五休一制度,而且对于上班时间管制极为严格, 而这五天工作日上班族吃住均在工作点, 若无大事不能离开办公区域,必须十二个时辰待命。

今天是这一轮工作日的最后一天,理论来说吕不韦明天早上才会回来。在回宅的路上,吕安就同这位客人解释了这件事情, 并且为父亲不能第一时间待客致歉,庆轲表示理解。

庆轲是个很沉默的人, 话不多, 归程中,吕安说个三四句他才说一句。但尽管如此,等到达吕宅后吕安也将这“恩人”是怎么回事给搞清楚了。

庆轲也是卫国人。据说吕不韦在一次外出走商的时候雇佣了庆轲家的叔伯几人护卫, 然而在离开时候遇到了匪盗,叔伯几人拼尽全力却还是让吕不韦受了不小的损失。此本为大失职,但是吕不韦非但没有责怪他们,更没有问他们要赔偿,反而还给了他们一笔费用让他们治伤。

发生这件事情的时候正是秦赵大战期间,这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争斗也拉动了周边国家的相关产业的物资需求,伤药自然算得上是其中大头。

于商人而言自是大赚一笔,但是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他们的生活成本急剧增加。

应家曾经也是功勋之后,然而家道中落搬到卫国也躲灾,家财自然不丰,若非有吕不韦当时给予的这笔费用,几个叔伯想要在那个情况下活下来都难,更别提全须全尾了。

因此,应家人都将吕不韦当做了恩人。但叔伯几人虽然活下来,身体却坏了,他们一身所长唯有武力,想要报恩便难,于是一家人将庆轲培育出来,并且让他背负一家的感激之心西行入咸阳。

吕安听完有些不知道该如何评论了,他一方面觉得这种将家族压力压在一人身上的行为有些过,一方面又觉得如果同样的情况发生在吕家,那么他可能也会做出同样的决定。

这是先秦时代的一种社会风尚。

如果用后世的眼光看来定然会觉得这种忠诚着实过于廉价,但是一个时代有着一个时代的特殊风尚和美德,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人和人之间便是由这一种“士为知己者死”、“滴水之恩必当涌泉”联系起来的。

先秦时代的人最不能忍受的便是旁人指着你骂你忘恩负义,他们觉得自己欠着别人一份恩惠极为难受,定然要还完这份恩情。

这种对于自身的“义”的忠诚以及对于“职场”上毫无原则的背叛和跳槽成为了这一乱世的独特的风景线。

或者说,正是因为这一时代没有了道德底线,所以人们才会有意识地给自己划分一道分界线——遵守自己定下的义,为之纵万死而不悔。

也因此,吕安对于这个年纪轻轻便背负上了一家人的谢意和忠诚的勇士十分佩服,他让人为庆轲安排了一个住处,并送上充足的饭食和干净衣物让他先好好休息,随后便告辞去找自己的母亲了。

吕夫人听完儿子一番叙说后有些惊讶,她表示在她印象之中……似乎并没有这一件事情。或许是夫君怕吓着她没有同她说?这种出门行商被劫掠之事也的确很让人担心,但这其中……她隐隐觉得有哪儿不对。

事实证明,女人的第六感是一种极其奇妙的存在。翌日,当吕不韦见到庆轲的时候,双方都陷入了尴尬的沉默。

庆轲将来龙去脉一说,吕不韦却完全没有印象,他反复回想,最后肯定地说:“对不住,在下确实不记得有过此事。”

庆轲也愣住了,一张俊帅的面上露出了几分茫然,显然是完全没有想到过会有如今的这番情况,这一脸空白看上去竟有些可怜。

吕安悄悄拽了拽父亲的衣袖,提醒道:“父亲,会不会有谁借用了你的名字……”

咳,但是想想吕安又觉得不太可能,冒名顶替做坏事的倒是有很多,但是哪儿有冒名顶替还做好事不留名的?

但他这一句话倒还真提醒了吕不韦,男人眉宇微调,他面上依然保持不动声色,面上带着和蔼,“这位郎君,不知你可听长辈说过此事发生在哪一年月?”

“八年前,秋,具体哪一日在下倒是不甚清楚。”庆轲几乎都不曾犹豫,显然这一事件一直牢牢被记在他心中 ,吕不韦心中本就有了猜测,如今庆轲的话证实了他的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