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姜琬的古代科举青云之路(242)

作者: 穆西洲 阅读记录

姜琬进到上书房时,里面挤了七八位老臣,人人面带忧虑,压抑的叹气声此起彼伏,有人急的话卡在喉咙里,嗡嗡嗡的一片,却听不清每个人在说什么。

裴据看了姜琬一眼:“先帝时宗太傅曾说过江淮的租赋之粮一直是转运至京城沧州的粮仓屯起来,而后再按需运往京中,从沧州调拨粮食给京中,上万辆牛车待命,朝廷承担一切费用,这笔支出不小啊,不如直接运粮进京。”

姜琬没接话,脑子飞速算了下,才和身边户部的人低声道:“就算江淮、湖广的粮食直接运入京中,存放在哪儿呢?修几个粮仓比使用牛车的代家还高。”

那人点点头:“陛下的意思,是直接让京中居民把粮食屯在自己家中,京郊的驻军各自也屯个一年半载的粮食,暂时缩减下国库的支出。”

“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姜琬道了声,竖起耳朵听老臣们争吵,末了才对裴据道:“陛下,江淮、湖广富饶之地的粮食进京向来是朝廷出人出钱,朝廷为此开支巨大,且江淮、湖广又没好处可拿,臣想了几日,不如……”

把这事儿放给江淮、湖广两处的官员。

他们惯来官商勾结,多少商人蠢蠢欲动想做京中的生意,若他们接了此事,必然有商人闻风而来,虽说会抬高粮价,暂时转嫁压力到民间,但好歹能保住朝廷的有效运营费用,也是一件划算的事儿。

他顿了下,话没直接说出来。

粮食转运一直捏在朝廷手里,就是为了防止地方有变卡住朝廷的喉咙,现在他提议把喉咙给别人去管,怕裴据说什么也不肯同意的。

果然,裴据冷冷开口道:“江淮、湖广从朝廷拿的好处了,竟也不知回馈朕些,这等忘恩负义的官员,实不能再给大权的。”

有人斜睨了姜琬一眼道:“姜学士出的主意是好,可让江淮、湖广的官员来掌控朝廷供给实在是死路一条,行不通,行不通。”

裴据无奈地笑了声:“君逸,你还太年少。”

姜琬:“……”

我特么活了两辈子好吗。

“权宜之计,也不是不可以放权给他们,等燃眉之急一解决,陛下再收回大权,撤换官员,岂不是一举两得?”有人觉得这似乎是个路子,试探着说了个折衷的法子。

“要不陛下仿唐制,朝廷设置转运盐铁使,专管地方运输事务……”

“……”

集思广益中。

裴据斟酌了半天,到最后阖上凤眸俨然睡着了一般,久久未开口。

老臣们说的口干舌燥了,声音渐渐的也都熄了,叹气声再气,又陷入僵局之中。

姜琬此刻才想起来,他是来见裴据说胡家的事的,便上前了一步,轻声唤道:“陛下?”

裴据点点头:“你说。”

姜琬道:“臣知一人,他能缓解陛下燃眉之急,不知陛下愿不愿意召见他听听?”

裴据伸出指头敲了敲龙椅:“你说的这人是胡安玉?”

那小子,似乎还不到二十岁吧。

“正是。”姜琬坦荡道。

“他有什么能耐?”古人轻商,裴据没把一个商人放在眼里。

“无他,认识三教九流而。”姜琬道。

裴据冷哼了声:“那就传他入宫见见吧。”

他眯眸打量着姜琬,忽然若有所思地道:“君逸,他们说的未尝不可。”

姜琬一时没反应过来:“陛下要设置转运盐铁使?”

唐时转运盐铁使的地位很高,不单是转运盐铁,最主要是是掌控着朝廷的漕运和陆运,非常有权,不过非常时期,这可是天大的难事,不知谁有够倒霉出任这个位子呢。

“嗯。”裴据很直截了当:“朕打算升你的官。”

姜琬:“……”

好事就这么落到自己身上了。

不,呸,重担啊。

“拟旨,擢升姜琬为检校户部尚书,充江淮转运使;擢升徐玧为检校户部尚书,充湖广转运使,明日就赴任吧。”

裴据逐字逐句地道。

姜琬:“……”

“谢陛下。”他给跪了。

他不是来讨要官职的,怎么就成这样了呢。一瞬,有种再一次穿越的感觉。

整顿漕运,为朝廷找钱不是容易的事儿,方才那么多人都想到了这个办法,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自荐的,逼得皇帝没办法不点名。

怪就怪他这时候不该进宫来着……

第153章 户部尚书

姜琬前脚出宫, 随即便有人向裴据进言道:“漕运乃国之大事, 中唐时刘晏改□□为国运,姜转运使反其道而行,改国运为□□, 陛下觉得可行吗?”

裴据点点头, 失笑道:“怎么宗太傅开始关心起国事了?一出山就和爱婿唱对头戏啊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