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1013)

作者: 恣悠悠 阅读记录

阜城的服装厂,总投资三千万元,三千亩土地服装厂和电风扇厂一分为二,资产分的一清二楚,虽然挂在震宇公司的名下,可产权归属五家共有,也就是爱国舅舅兄弟四人和悠悠妈,每人一份。

服装厂除了京都的产业园,其他所需布料,都是悠悠从后世订购的,仅此一项收入四个亿,这项收入见不得光,只能算是悠悠自己的收入了。

震宇公司加上振华公司,两项收入今年也达到了十五个亿。加上布料的收入,今年总收入十九个亿。

今年的支出也多,光是阜城产业园,两次投入就是2.5个亿。电冰箱厂和洗衣机厂,设备已经运了回来,厂房年前总算是完工了,工人也培训好了,年后设备安装完毕,就可以投产了。

洪城的发制品厂,投资达到了二千万。这可是悠悠为后世开办的厂子,为此悠悠还比照着岛国的发制品厂,杜撰了一条销售渠道,利润比岛国的发制品厂略高,罗锅子每个月的提成就达到了7万元。

工厂招收的五百名工人,都已经成为熟练工人,其中不合格的重新分配,成为工勤人员。

技术工人的工资,全部按照计件工资,高的达到了一百多,低的也在六十以上,反正比工勤人员工资高了一大截。

五百名工人的工资,每个月五万元钱足够了。工厂投产后,平均每个月给县里上交利税十万元。

收购头发和加工费用,每个月大概需要15万元。加上工资利税和罗新才的分红,发制品厂每月的支出,大概在37万元。

悠悠每个月获取三万斤的头发和五百个发套,在后世,化纤的发套价值也在五千元以上,人发的价格更高。有发制品做支撑,悠悠的时代电商就有了牢靠的基础。

以前的野菜、猪肉、鸡蛋、野生鱼这些销售活动,现在都成为了过去式。只有铜钱和银元的销售,保留了下来。普通的定价销售,特殊的网上拍卖。真正珍贵的,则被悠悠当成了收藏品。

第793章 投资

洪城的发制品厂,还带来一个令人振奋的现象,那就是在洪城逐渐形成了人发交易市场。每到集市,上百名的从业人员,用自行车带着收购来的人发,到发制品厂收购门市出售。

支出最大的是悠悠在各地收购的产品,各地知名的特产都是悠悠收购的重点,全年支出近五个亿。

这些特产,有些被悠悠在后世销售出去,赚取高额的差价。不过大部分都被保存了下来,悠悠的仓储园时间可是静止的,不存在过期问题。好些名优产品,再过十几年,价值就会暴涨。

各地名优产品,通过振华和震宇两个公司,源源不断的运输到临水,悠悠每到周日,就去临水火车站的库房,转手之间,两个时代之间的物流就完成了。

随着震宇公司的业务逐渐扩大,火车站虽然增加了库房数量,可依然不够使用。在李保国的操作下,公司在临水火车站,自己投资建设库房,连土地都购买了下来。

幸亏有智脑这个强大的助手,出入库清单衔接完美,使悠悠的瞒天过海之计,得以顺利实施。

借着大卫定做唐装棉袄,悠悠大量订购各种高档的丝绸产品,仅此一项,支出几千万元。特别是手绣产品,悠悠是抄底收购,当然了,价格更加的优惠。

悠悠作为后世的知名电商,可是清楚的知道,这种便宜到八八年就结束了。

八八年的物价通涨,引起了全国的抢购风,此后物美价廉成为了过去式,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

其次就是姥姥收购的手工品了,家织粗布投入最大,加上手工鞋垫和绣花鞋,全年投入也超过了一个亿。

不过,大卫今年可是真给力,震宇公司和他的合作金额高达五千多万,这可是英镑,兑换成人民币,是稳赚不赔的生意。

八四年人民币对英镑的汇率虽然低,可也在2.80,兑换成人民币就是上亿元的收入,还给国家赚来了珍贵的外汇收入。

京都的震宇公司,林爷爷用于购买各种老家具和古董的投入,今年不算大。关键是随着改革开放,人们对古董的价值逐渐认识,价格逐渐升高,非珍品林爷爷不再收购。

老家具倒是便宜,不过数量已经不多了。京都的四合院,也逐渐稳定下来,加上悠悠限定了位置范围,可以入手的更加的少了。各种支出加一起,林爷爷今年支出总和才八千万。

今年一年,震宇公司给国家上缴了二亿元的利税,其中京都一个亿,阜城伍仟万元,临水五千万元。

总算起来,自家全年收入十九个亿,支出九亿五,节余九亿五千万。加上往年的节余,总数超过了二十个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