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1023)

作者: 恣悠悠 阅读记录

赵芳表哥拿出自己的积蓄,给老人翻新了窑洞,置办了必要的生活用品。在村里人的建议下,还给老人置办了寿材和寿衣,这些花项基本上把俩人的积蓄掏空了。

老人对徒弟说:“你把我了送回来,生活也给我安置好了,咱师徒的情分你算是尽了。咱俩不能都在这里等死,剩下的钱够我用到老死的。你快回深南吧,挣几个月的钱好回家乡。”

赵芳表哥没听老人的话,他告诉老人:“师傅,咱有治牙的本领,在哪都能挣钱,我以后就守着您老过了。我家里您不用惦记,写封信回去告诉他们就行。

我们哪里虽然不如城市生活好,不过比起这里来,可是强多了,从前起码能吃得饱穿得暖。现在实行了生产责任制,一年到头吃白面馒头,棉花多的卖不出去。

俺家在村里算是过的差的,也盖了砖瓦房,买了自行车和缝纫机,还喂了一头牛。我爹娘还不到五十岁,家里的农活他俩就能忙的过来,所以我和大妹才去深南打工挣钱。”

师傅犟不过他,就接受的徒弟的建议,俩人去集市上摆摊治牙。不过师傅说了,这里的人生活苦,治牙的价格得降下来,一颗牙一块钱,而且这是包治好的价格。

这里常年干旱,人们的口粮主要靠土豆,蔬菜也少,唯一的调味品就是辣椒了,辣椒吃多了,又缺少油水,所以患牙病的人还真多。

这个时期,对游医管理不严,师徒俩赶集摆摊打的招牌就是包治牙疼,一元一颗,无效退款。

一元钱的价格在这个地方真不算低,可大伙看到他们打出了不好退钱的招牌,还真动心了。

师徒俩都是有真本事的,师傅负责看病,徒弟负责治疗,俩人一炮走红,很快在周边打响了名声,平时不是集日,也有人找到家里来,求医上门。

乡亲们没钱,有带粮食的,有带鸡蛋的,也有带稀罕物件的。有的比治疗费高,也有比治疗费低的。凡是找到家里来的,即便东西的价值不够,师徒俩都给治。

特别是对本村的人,他们是分文不取,全部是义务治疗,病人过意不去,送给他们一些东西,寻常的东西他们收,珍贵的物品一律回绝。

第801章 娶妻

在集市上,大部分都给钱,找到家的,不给钱也给东西,师徒俩的生活,倒是有了保障。要不是徒弟处心积虑的给师傅买好吃的,还到处给他找中医治疗,估计俩人还得有节余。

乡亲们都说老人好人有好报,冒着生命危险接济劳改犯,谁知道帮了个名医,得了祖传的医术。临老收了个徒弟,比亲生的儿女都孝顺。

老人的村里有户七个女儿的人家,孩子多生活困难,家庭主妇才三十八岁,一嘴牙都坏完了,经常牙疼的昼夜难眠。明知道自己村里来了好牙医,可家里一贫如洗,她不好意思上门求医。

她大女儿刚十七岁,看母亲实在是痛苦,就找到了老人家里,恳求师徒俩给母亲治牙,表示愿意给徒弟当妻子,索要的彩礼就是给母亲免费治牙。

老人的家就是这个村子的,对她们家的情况也了解,在村里算是极贫的人家,一家人只有两套棉衣,还是夫妻俩结婚时置办的,冬季一家人都窝在火炕上,谁出门谁穿棉衣。

家里过的穷可人品挺好,七个女儿不仅都养活了,还比较看重,再穷也没说拿女儿换高额的彩礼。

能出高额彩礼的人家,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女孩的父母,舍不得自家如花似玉的闺女,以后还像自己这样过苦日子,哪怕不要彩礼,也得给闺女找个好人家。

这里的习俗是十五六就开始订婚,十七八结婚很正常,法定的结婚年龄不够,好多人家根本不去登记,在家举行过正式婚礼就得到人们的认可。

女孩家出了名得穷,想给孩子找个好人家也不易,所以大女儿十七了,依然没有订婚。

村里的人都说两口子傻,七个俊俏的女儿,分别相差两三岁,大女儿已经十七了,找个婆家死命的要彩礼,咋着也能过份好生活。

这里的人虽然贫穷,找媳妇却舍得花大钱。关键是男多女少,找媳妇不易。

人们思想落后,对女儿不重视,生死由命,得病不给医治,女孩子伤亡率比较高。像她们家这样,七个女儿都拉扯大的人家不多。

女孩的母亲又犯牙疼了,这次特别的厉害,疼的两天一夜没合眼。女孩实在不忍心,趁父母没注意,偷跑出来找到了老人家。

师徒俩可没敢答应女孩许婚的条件,不过他师徒俩个倒是跟着女孩回了家,上门给她母亲治牙。

他们家可真穷,火炕上拉个布帘,分出内外间。几个女儿怕冷,穿着单衣窝在火炕上,家里就一床被子,娘几个挤在一块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