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1091)

作者: 恣悠悠 阅读记录

志高之所以报考临水一中,主要是不想住校。县一中的住宿条件和临水一中一样,学生也是睡大通铺,生虱子避免不了。

韩屯村的其他孩子,都是这样熬过来的,每次回家进门第一件事就是先洗澡,再把衣服烫一遍。

韩屯村这么优越的条件,孩子们能在一中受得下这份罪,确实不容易。

男孩子生虱子,女孩子个人卫生搞的好,倒是没听说有生虱子的。

从七七年恢复高考到现在,各县的一中住宿都比较紧张,主要是一中在全县范围内招生,住宿的学生越来越多。

七七年以前,各县的一中只招收县城的学生,作为县城唯一的高中,为了学生走读方便,学校大都建在县城的中心位置。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限制了学校的发展,学校的周围都有建筑,根本没法往外扩展。

尽管当年建校的时候,学校的面积还是比较宽敞的,不过当初建校,是按照一个年纪是两个班的规模。现在一个年级六个班,招生规模扩大了三倍。

自八三年开始,中学的学制延长,初高中都成为三年制。别说住宿了,就连上课的教室都紧张。

学生多了,需要的老师也多。教师和学生一样,也得安排住宿。县一中教师宿舍紧张,别说一人一个单间了,新进的老师别管结没结婚,都是四个人一个宿舍,俩人共用一张办公桌,不是买不起桌子,是宿舍里没地方摆,好歹一人一张床。

以前招收县城内的学生,根本不用考虑学生的住宿问题,学校也只有教职工食堂。现在大部分学生住校,学生食堂压力也比较大。

县一中是连年扩建,就连操场都盖满了房子,学生早操跑步,只能去校外的马路上。

其实,还是资金跟不上,别说建新校了,就是老校区,建的也是平房,要是建楼房的话,两座学生宿舍楼就能解决问题。

现在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学校的建设肯定在计划以内,楼房的造价每个平方还不到一百元。两栋宿舍楼,都用不到一百万。

可是县财政没有这个经济能力,只能建设平房,所以各县一中的尽管把空地给建满了,用房还是相当的紧张。

韩屯村考上大学的学生,都松了一口气,终于能和虱子拜拜了。他们调侃今年考上县一中的孩子:“祝贺你们迈入养虱子专业户的行列!”

韩屯村和悠悠大小差不多的孩子,大部分都没受过罪,小时候过的苦日子印象都模糊了,从记事起家里的生活就比较好了。

志远住校生虱子,把自家的孩子都吓住了。韩屯村其他的孩子,听说生虱子,心里都吓怵了,就连他们的家长,心里也不得劲。

韩道伟家的人多,今年考上高中的孩子也多,他母亲一直给悠悠姥姥帮忙,负责收购粗布和手工鞋垫等。

闲来无事,老太太提到自家今年读高中的孩子,就开始发愁,吃喝无所谓,现在学校里吃的是白面干粮,菜差些可也是绿色食品,回家过星期,多吃些肉就补过来了。

第855章 长个

别说农村人了,就是城镇里的人们,也没奢侈到天天吃肉的地步,当然了,韩屯村情况特殊些。自己村里就有肉食厂,食堂里每天都有个荤菜。

这是村里有食堂,人们每天都能吃上肉,要是一家一户的自己做饭吃,肯定没时间天天吃肉。

石庙村家家都是万元户,特别是新石庄,十万元户也不在少数,可大伙忙的,十天半月的也顾不上吃次肉。

可能和生活好有关,韩屯村的孩子,不仅长的壮实,个头也都高,就连韩道伟家的小孩子,比起年龄差不多的,个头也不算矮了,好歹有超过一米七的了。

以前他们家的男人,超过一米六五的都难找,和冬梅订婚的志明,算是他们家比较高了,个头也不到一米七,还没冬梅的个子高。

韩道伟的母亲,不仅发愁孩子们住校生虱子,还发愁孩子们吃的差了,耽搁长个子。

她老人家这段时间经常叹息:“都说二十三窜一窜,这就是安慰人的说法。紧长十八才是真的,反正俺家的孩子,不论男女,过去十八岁就没一个长个子的。

上高中这段时间,正是孩子长个子的关键时候,这要是耽搁了,以后再想长个,比登天还难。”

“老骡子”劝她:“侄媳妇,即便是以后不长个了,你家的孩子现在也不矮了,在你们家得算高个了。比起一般人来,也不算矮。”

韩道伟的娘不这么认为,她说:“我们家老辈子都长得矮,以前可没少受欺负,现在条件好了,孩子们能长高了,就因为上高中耽搁长个,可真亏的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