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1111)

作者: 恣悠悠 阅读记录

自此开始,兰芝的哥哥一个人种着七口人的地,把母亲和俩小儿子放到妹妹家,整整三年没露过面,直至两个大儿子从部队回家探亲,他才跟着儿子来了一趟韩屯。

他自己一个人,也没过上好日子,地里的庄稼收了,就大吃大喝,有时候还跟着赌博,把钱败坏光了,就去乡里的窑厂干活,反正饿不着自己。

兰芝俩个大侄子回来后,看到这种情况,做主把兄弟四人加上奶奶五口人的责任田,租赁了出去,一亩地每年二百斤小麦一百斤大豆,全部送到自己的姑姑家。

家里就剩了两口人的地,兰芝的哥哥还是照样,有了恨着没有忍着,不过是在窑厂干活的时间多了。

兰芝的两个大侄子,在部队服役五年,总算是把一身的坏毛病,都改了过来。俩人在部队学会了汽车驾驶技术,退伍后全部在韩屯村运输队上班,房子是村里分配的两室一厅的楼房。

俩人长相好,工作也好,还有楼房,还真成了抢手货。在韩屯村的厂子里,各自找到了心爱的对象,最后还是兰芝给他们办的喜事。

兰芝的哥哥,两个儿子结婚,他每次都是一句话:“孩子娘不在家,我个大老爷们也不懂,妹妹你看着办就行,好歹我都没意见。”

他擎等着当公爹,就连自己的衣服都不买身新的,身上的旧衣服都不带洗的,穿的窝窝囊囊,肮脏吧唧的,兰英还得给他买身新衣服。

娶儿媳妇一分钱不出,俩儿子结婚后,他还挺会当公爹,没事就往韩屯跑,来了不去妹妹家看娘,就去儿子家里当爹,一动不动,坐吃擎穿。

每到农忙季节,他也不下地干活了,支使儿子媳妇回家帮着干活,收获的粮食他卖了花钱。顶着一张老实忠厚的脸,其实整个就一老无赖。

甭管谁挑他的理,他就一句话:“我杀才没能耐,过的又穷,也不愿人家瞧不起。”

让人听了,特别的无奈。

兰芝的两个小侄子,虽然也淘气,可在兰芝的大棒子威压下,最后倒是都考上了大学。

他们上大学的时候,国家已经实行了收费政策,学费加上生活费,每人一年得五千元,这些钱全都是兰芝出的。

他们的两个哥哥,平时给他们些零花钱,兰芝没让他们拿过学费和生活费。

九十年代的工资,每月二百多元,俩人不吃不喝,刚够供应一个大学生的。

俩儿子上大学,兰芝的哥哥一分钱不出,还是那句话:“我杀才没能耐,想供你们也没钱,你们的姑姑过的好,她愿意供你们,你们就去上,不愿意供你们,你们就回家干活。咱庄稼人,好歹有二亩地,咋着也饿不死。”

俩小的大学毕业后,都留在了外地,平时放假还有过年,都是回韩屯村姑姑家,从来没回过自己家。

兰芝的哥哥提起两个小儿子,就叹气:“我杀才不中用,就连自己的儿子都瞧不起。我这俩小儿子,算是白养了,让他们姑姑教的,都不和我亲近。早知道这样,说啥也得自己拉吧。”

这人嘴是上下两层皮,咋说咋有理。他只顾自己,老娘和四个孩子从来没管过,全都推给自己的妹妹,孩子不给自己亲近,反而成了妹妹的错。

当然了,这些都是后话。

山本带着他的采购团队,每天都外出考察麦芽糖,虽然没找到和韩屯村的麦芽糖品质这么好的,可整个临水地区的麦芽糖,被他们根据检验指标,分成了三六九等。

悠悠发现,这伙小鬼子也挺可爱的,用临水的话来说,就是一根筋。他们信服的是科研所的检验数据,对于口感并不怎么看重。

一个多月的时间过去,山本他们也没找到和韩屯村品质相当的麦芽糖,这些人开始围着韩屯村的麦芽糖厂转悠,看来是想学技术。

第871章 麦芽糖

二爷制作麦芽糖,也不避讳他们,而且是有问必答。这伙人温度计、干湿度,时间计算到秒,各种措施都用上,光是笔记都记录了厚厚的几个本子。

真让他们自己动手,可就是做不出来。最后,他们自己也服气了,乖乖的放弃了自己制作的打算。对着二爷连伸大拇指,一个劲的赞叹:“绝技!”

其实,二爷在麦芽糖厂很少亲自动手,只是在关键的时候,动嘴指点一下。很多时候,二爷根本不在麦芽糖厂,大伙有事的时候,再去叫他。

由于是手工制作,还得是在自然光线下生产,韩屯村的麦芽糖产量,基本上固定了,增加产量很难。

山本无奈之下,只好又选择了两家小型的麦芽糖作坊,这两家加一块,也没韩屯村的麦芽糖产量高,主要是他们缺少做麦芽糖的原料:大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