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1116)

作者: 恣悠悠 阅读记录

村前的护村林里,买生猪、小麦和胡萝卜的地排车,每天都排着队。韩屯村收购外村的胡萝卜,就存放在村前临时搭建的大棚里。

韩屯村又进了一条新的面粉生产线,小麦的储量得增加一倍,韩屯村现在是大量的收购小麦。

加上这条新进的生产线,韩屯两班制生产,每天生产面粉六百五十吨,全部是八零面粉,这就是说每天得消耗小麦八百二十吨。

临水地区现在的小麦产量是每亩五百斤左右,滩区的小麦产量高些,亩产能达到六百斤以上。

韩屯村每天能消耗三千亩地的小麦,一年大约是一百万亩的小麦,和洪城县的小麦面积差不多。

韩屯村位于洪城和平城县之间,距离韩屯村五十里路的村庄,生产的小麦,足够韩屯村加工的。

实际情况却是,听说韩屯又上了一个大型的面粉机,远在百里以外的村庄,也到韩屯来买小麦。现在农村的拖拉机多了,他们雇拖拉机过来买麦子。

雇佣拖拉机,一天二十元钱,能拉一万斤的小麦。韩屯村收的小麦是三毛钱一斤,可乡镇粮所的收购价,基本上是二毛八,一斤麦子差二分钱,一万斤的差价就是二百元。

和韩屯村距离五十里地的路程,用毛驴车一天能打个来回,超过这个距离,一天的时间就有些紧张了,起早摸黑也能行。百里开外的,只能开拖拉机了。

幸亏年初在村前新建了大型的仓库,村里加大小麦的收购量,才能有足够的粮仓存放。

工厂内部,方便面厂和面条厂,除了正常的生产外,还得安装新的生产线。面条厂的五条生产线,仅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就安装好了。在山本的要求下,还是以生产胡萝卜的蔬菜面为主,新生产的蔬菜面山本全部包销。

山本他们的口味,真的挺个别,放着脆甜的红富山苹果不吃,却把生胡萝卜当水果,每天都要啃上几根。夜宵不喝香喷喷的方便面,煮胡萝卜的蔬菜面吃。

新的面粉生产线安装最慢,岛国跟过来的安装团队,大部分都在面粉生产线这里。这条生产线不投产,新进的五条方便面生产线,就没办法投产,面粉供应不上。

工厂里加班加点的安装新机器,这些都是在车间里,忙的再狠外面也看不见。韩屯村最忙碌的地方,就是建筑工地了。

十二栋楼房一起开工,比八三年村庄新建,来的建筑队都多,一个建筑队一栋楼房,十二个建筑队相互之间,也是有竞争的。

各建筑队之间,明着开展劳动竞赛,暗地里互相监督,比负责建筑质量的监理,知道的都清楚。

每个建筑队,正式工人加上临时工,人数都在五十人以上。六百多人的建筑工地,劳动号子此起彼伏,非常的振奋人心。

地区的工作组,对建筑队的要求是,赶在严寒上大冻之前,把楼房的主体工程完成,剩下的内装修,韩屯村里有暖气,不耽误室内干活。

为了赶工期,各建筑队都招收了大量的临时工,现在是农闲季节,招收临时工非常容易,人手足了干活也快。从九月中旬开始到十月底,五十多天的时间,楼房的主体就建好了。

主体完成后,先铺设暖气管道,楼外是数九寒天,楼房内温暖如春,干内装修完全没问题。

农历的十一月底,十二栋新楼房全部建成。连壁橱都安装好了,厨房卫生间设施齐全,配备上床铺桌椅沙发,准备好锅碗瓢盆,就能入住。

老首长对楼房的建设非常关心,经常视察建筑工地,他老人家说了:“我得替这些退伍兵把好质量关。”

楼房建好后,老首长还是感到震惊,就是在京都,两室一厅的楼房,也没韩屯村的质量高,起码七层的楼房,很少有安装电梯的。室内配备壁橱的,更是少见。

第875章 大棚菜

楼房的设计特别合理,阳台宽敞还是全封闭的,所有的房间通风透光好,两个卧室都朝阳。

别说这些退伍兵了,就是别的村庄的工人,看到韩屯村给退伍兵盖了这么好的楼房,都眼气的不行。农村的宅基地再多,院落再大,人们还是觉得楼房好。

共产主义的标志性口号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洋梨子洋耙。”

对于农村人来说,最没用处的就是电话了,农村的婚嫁大部分都在附近的村庄,有事跑一趟半个小时就到,根本用不着电话。

临水军分区的领导,得知韩屯村给退伍兵盖的楼房完工,专门过来参观。看完这些楼房后,就把楼房的图纸要走了一份,他们年后准备建家属楼,感觉自己的设计还没有韩屯村的好。

这设计可是悠悠从后世挑选的最佳方案,姥姥以震宇公司的名义,提供给韩屯村的。看来,不论是什么时候,人们的评判能力,都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