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1136)

作者: 恣悠悠 阅读记录

韩屯村的人,都去了食堂,今天二爷请客,全村人都去喝桂萍的喜酒。

悠悠本来准备给桂萍换套喜服,再让她去参加宴席,可老首长不让换,他高兴的说:“就穿这套衣服去敬酒,我看着喜庆。”

桂萍结婚敬酒,就得俩人一块都去,女娶男敬酒得以女方为主。

晚上的喜宴,是宝景订婚的喜酒。主角换了,成了宝景和赵萍。赵萍和桂萍穿的都是大红的绣花旗袍,宝景和王强穿的是唐装,他们的这身搭配,也够耀眼的。

二爷和二奶两个,穿的是酱红的唐装,今天俩孩子一块办喜宴,老两口高兴的一天都没合上嘴。

“老首长”看了以后,转身就回去了,他老人家提前把自己的唐装穿了出来。

这是兰芝特意给他准备的,让他老人家过年穿的,紫红带金色的团龙图案,穿这么一身喝喜酒,特别的应景。

今年援朝舅舅和胜男舅妈俩人,是一块回来的。他们带来的海鲜,正好给二爷家的喜宴,添了几个大件。

尽管是二爷家请客,可石庙和新石庄的村干部,还是和往年一样,前来参加韩屯村的晚宴。今年老首长在这里,他们肯定得来。

新石庄的五万纱锭生产线,已经全部投产。一万纱锭纺纱年盈利二百万元,可新石庄榨油和床垫两项收入,竟然和纺纱收入一样高。

仅靠这五万纱锭的规模,新石庄以后年收入,就达到了二千万,除去集体积累,人均分配达到了二万元。

新石庄和韩屯村,虽然投资的方向不同,可他们也和韩屯一样,以纺纱为龙头,大力发展相关的产业,相继建立了织布厂、毛巾厂、印染厂、毛线厂和羊毛衫厂。

到了后来,新石庄的工人也达到了上万人,韩屯和新石庄之间的空地,全部被垫了起来,盖成了工厂,两个村连到了一块,外人只知道,韩屯村在东面,新石庄在西面。

两个村子加一块四万人,赶得上一个乡镇的总人口了。韩屯联中发展为俩个学校:韩屯完小和韩屯中学。新建的校址,也在两个村子的中间,虽然没有住宿,可学生的一日三餐,都在学校免费就餐。

石庙村到底还是没人能领的起来,不过他们村的群众,靠着大棚菜也发了家,百万元户在石庙很普遍。

由于是二爷请客,今年除夕的晚宴结束的早,刚过十点就结束了。

回到家里,孩子们都围着电视看春晚。大人聚在一起,悠悠姥姥宣布了今年的收入情况。

八五年阜城的服装厂,在胜男舅妈的经营下,效益特别的好,这是全家人一块投资的项目。朝霞舅妈在东北地区,也形成了营销网。

洪城县的加工点,虽然剩下了六千多人,可今年的盈利比往年还增加了,关键是和大卫和山本做的外贸生意。

几项收入加一块,全年盈利八个亿,比起去年来,每份的收入,快增加一个亿了。

志斌姥姥对此已经淡定了,自从志高跟着她在临水上高中,他们老两口,对这个大家庭,越来越融入,在这个家里,也是越来越自在。

志高的年终成绩,还是全年级第一名,一个学期过去,他的个头又长了几公分,竟然超过了一米九,成全家最高的了。

个子高了,体重也增加了,志高现在标准的人高马大,壮得像头牛。这都是校长姥姥的功劳,老人家每天就围着俩孩子转,在吃上特别的舍得花钱。

对于志高的大块头,最高兴的是智莉。这丫头每天都得让志高接送,幼儿园放学早,姥姥去接她,她说啥也不走,等志高放学才回去。

幼儿园的孩子,放学后留下来,等哥哥姐姐一块回家的也不少。智莉就和他们一块玩,等志高放学了,顺路就把她给领回去了。

有这大块头的哥哥当保镖,智莉在幼儿园里,倍有面子。这小姑娘和别人比哥姐,最拿人的一句话就是:“我哥是年纪第一。”

比起这些收入来,还是家里的三喜临门更令人高兴。到现在为止,全家人可以说是没啥心事了。

舅姥爷四个儿子,今年算是都成家立业,儿女双全了。工作也算是稳定下来,爱军和爱民俩个在部队,今年都被提拔为师级干部,这辈子就留在部队了,不再有转业的顾虑了。

援朝年仅三十五岁,任副部级两年了,阜城市在他的领导下,这两年是大变样,经济收入连年翻番,在全国名列前茅,是十四个新开放城市的第一名,可以说是前程似锦。

有家里强大的经济做后盾,援朝舅舅肯定不会犯经济错误,就是熬资历,也能混个高官领导。

爱国在韩屯,有父亲大人在,他平时不显眼,可在村里人的心目中,韩屯村的二把手,不是韩道伟也不是韩志杰,而是韩爱国。主要是在大伙一致认为,韩爱国没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