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116)

作者: 恣悠悠 阅读记录

姥姥告诉姥爷,家里的麦子都割完了,爱国舅舅帮着给拉到了麦场里。

早饭,姥爷遛了七个咸鸡蛋,这是姥姥淹上后头一次吃。悠悠磕开一点外皮,金黄色的鸡蛋油就流了出来,散发出浓浓的香味。赶忙地用嘴吸了一口,咸淡正合适,真是下饭的美味。

迪迪小,几口就把咸蛋吃了下去。“姥姥,咸鸡蛋好吃,赶明(今后)我不吃白鸡蛋了,您都给我淹成咸的行不?”

看他那眼巴巴的馋样,爸爸把自己的咸鸡蛋递给他。迪迪摇着头把手藏到背后,“爸爸,您干活了,得吃个鸡蛋补补。”

吆喝,这小东西的三观挺正。悠悠一高兴,拉过他就亲了一口:“迪迪真棒,知道疼爸爸了。姐姐的咸鸡蛋奖励给你。”

“我姐姐最好了。”迪迪没和悠悠客气,接过悠悠吃剩下的半个咸鸡蛋,一口就唔进嘴里。

昊昊拿着自己的咸鸡蛋逗他,“喊个好哥哥,我的也给你。”

“哥哥你下地干活了,我是好弟弟,不和你争着吃。”迪迪的原则性挺强。

一家人尽管累的不行,也被迪迪逗的哈哈大笑。姥姥笑着说:“明天多煮些,让你们吃个够。等姥姥得了闲,再给你们淹一缸。”

三个孩子听了,高兴的欢呼。迪迪追着问:“姥姥您啥时候得闲啊?”

第85章 麦秸莛

悠悠妈说的却是:“妈,咱还准备盖房子,能省就省些。别人家都是淹三四十个鸡蛋,咱这都淹二百了。您也不能啥都依着孩子们,他们到底还小,不能理解大人的难处。”

姥爷知道代销点的利润,“婉莹你不用担心,盖房子的钱咱挣出来了。孩子们正是长个的时候,咱有条件了还能亏着他们。”

姥爷在代销点里坐镇,知道姥姥这段时间,卖出去三万元的东西。除去赠送的纱巾,起码挣了3000元。

现在农村盖一进五间的混转院子,500元钱足够了,十里八乡也难找个家里有千元存款的。

吃完饭,爱国舅舅过来喊悠悠爸爸,先给悠悠家种大豆,昊昊也跟着去了。姥姥和妈妈一人拿了一个叉子,去场里捋(lv)麦秸莛。

悠悠听着稀罕,就跟了过去。麦场就在悠悠家后面,悠悠到那一看,一个早上的时间,场里放满了割回来的麦子,一家一片分开放着。

在麦场转了一圈,悠悠就大体弄明白了这年代小麦的情况。品种有小白芒和大红芒两种,产量差不多,区别就是麦秆的颜色。

麦秆偏红的是大红芒,秸秆较硬,抗倒伏。但这时的小麦亩产一百来斤,基本不会出现倒伏现象。

群众们还是喜欢种小白芒麦子,原因就是它秸秆相对柔软,麦秸莛又白又长,有七八十公分,非常适合“掐辫子”。

“掐辫子”是这里农村妇女的一项主要家庭副业,从麦收后到入冬,上到八十岁的老太,下到四五岁的女童,人手一把泡软的麦秸莛,用双手的大拇指甲,把七根麦秸莛左右交叉,编织成辫子样的长条。

把麦秸辫子圈成一米长的圆圈,十圈为一逛。一逛辫子根据宽窄可以买到七分到一毛钱,越窄越贵,窄的辫子用的麦秸莛细,掐得慢,手快的一天才能掐一逛。

麦场里各家的妇女都坐在自家的麦捆前,左手攥着麦穗头,右手拿着形状和张开的手掌似的木叉子,从麦穗头往下捋,把麦秸上的叶子全都去干净。然后,把麦穗朝下往地上撞两下,把麦穗撞齐了,整齐地摆在一起晒。

这个活计简单,只要有把叉子就行。叉子也简单,用硬木削制而成,谁家都有几把,磨得滑溜溜的,用起来非常顺手。

村里能动弹的老年妇女至十多岁的女孩,差不多都在麦场里。大家一边捋麦秸,一边高声交谈着,嘻嘻哈哈的非常热闹。

一个上午,姥姥和妈妈捋出了一大片麦秸莛,快到中午的时候,大家都结束了这项工作。因为经过一晌的太阳暴晒,麦穗焦了,一碰就断,没法捋了。

回到家里,姥爷已经做好了饭。昨天,姥姥和妈妈做了两锅白面馒头。麦收的活计有苦又累,为了让出重力的劳力,吃得可口一些,家家都准备了一些白面。

韩屯村每年人均分小麦一百多斤,虽然过去了一年,那家都会存放些麦子,在麦收前全部磨出来。因此,麦收季节,村里几乎家家吃白面馍,比年节吃得都好。

悠悠家里不缺蔬菜,四月二十六娘俩在临水买了两麻袋各种青菜,回来分了舅姥爷家一半,其余的放在地窖里保鲜,随吃随拿。

悠悠还适当的随时添加上一些,她的个子小,下地窖拿菜的活计,基本上都是她做。这便利的条件,让悠悠美的鼻涕冒泡,随心所欲的换着花样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