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134)

作者: 恣悠悠 阅读记录

舅姥爷还是部队的作风,第二天就去了公社,向领导汇报,利用河滩荒地种植簸箕柳,得到了领导的大力支持。

安排援朝舅舅负责这项工作,争取今冬将条编副业开展起来。

晚上,悠悠和姥姥躺在炕上,“姥姥,咱明天去那啊?”是啊,对外说是去县城卖知了猴,其实根本不用去。再说,到县城真的没事干,也不能天天去废品收购站淘宝啊。

“悠悠,要不咱明天去平城吧,反正咱娘俩没事。”姥姥和悠悠商量。

“好,您说去哪就去哪,姥姥咱咋去啊?”

“咱先坐车去县城,汽车站有去平城的客车,俩小时一趟。”原来姥姥在车站注意过发车路线。

“姥姥,车站有去省城的车吗,咱去趟省城呗。”悠悠提议,主要是自己想去省城。

“省城去不了,太远了,县城离省城六百多里,去省城得坐一天的车,当天回不来。”姥姥告诉她。

那就没办法了,只好去平城了。不过姥姥告诉悠悠,平城县比洪城县大多了,有25个公社,二百万人口。

平城还是历史名城,历朝历代都比较出名,比临水名气都大,现在城里还有许多名声古迹。

早上不到六点,就有人来送嫩知了,是早起抓的。姥姥算了下,总共收了一百五十多斤,看来人们的都上心了。

娘俩在县城转了一次车,到平城时已经是上午十点了。悠悠在平城的汽车站看了车次表,发现平城到水坑也有客车。

上午六点从平城发车,到水坑七点二十。下午四点发车,五点二十到水坑,回到平城六点四十。

看时间安排,应该是为了方便农村的群众出行,为人民服务,到处都能显现出来。

姥姥下车就买了下午去水坑的车票,今天有的是时间,可劲的逛吧,悠悠把自行车拿了出来。

平城的县城确实大,以东西街为主大街,南北街道就有三条。除了百货大楼、新华书店、和邮电局这些是一个,副食门市、土产门市、果品门市都是好几个,门头就是“平城——第几门市”。

门市里的东西多人也多,和临水差不多。今天有钱又有闲,悠悠和姥姥发挥了女人的天性,逛了个过瘾。看见合适又不要票的东西,就一个字,买。

姥姥又发感叹:“多少年了,都是算计着过日子,今天总算能痛快的花一回钱,姥姥享俺悠悠的福了。”

在逛街的时候,悠悠发现这里也有人穿着自家卖的衣服,还听到有人打听:“真好看,你在哪买的?”回答不一,来源就一个,从临水过来的。

怪不得李保国进货量那么大,都卖到县城来啦。这还没到伏天,看来他那些货还是不够卖。悠悠决定过段时间,和姥姥再去趟临水。

快中午时,姥姥领着悠悠,进了百货大楼旁边的“平城第一饭店”,悠悠看着门上面的红漆招牌吐槽。这应该也是这个年代的特征,比起后世各种让人别出心裁的店名,这样的店名好像更容易让人记住。

饭店比洪城的大多了,虽然也是两层建筑,但它面积大,光一楼就摆了三十多张饭桌。

一块大木框里挂着几十个长木条,上面写着竖着的菜名,下面标注着价格。正面朝外的是当天供应的菜谱,翻过去的是没有的。

平城逢农历的五、十大集,今天不是大集,但饭店里烧鸡、肘子都有。悠悠看着那些菜牌,小声的对姥姥说:“糖醋鲤鱼,要。酱猪蹄,美容上品,要。小鸡炖榛蘑,美味啊,要。”姥姥拉住她:“够了,明天还得来,有的是机会。”

娘俩最后要的是:糖醋鲤鱼8毛、豆角炒肉丝3毛、西红柿鸡蛋汤1毛,加上一斤烧饼,才花了1.45元钱。饭后,又花了2.10元买了两只烧鸡。所有的国营饭店的价格都一样的,明码标价,童叟无欺。

第100章 唐塔

饭后,姥姥带着悠悠,沿着最东边的南北街向北走,去看平城有名的唐塔。据说,这是唐朝佛教鼎盛时期的建筑,一千多年来,盛享烟火,直至文革时期。

唐塔在县城的东北角,坐落于大约百亩的天然湖畔,东面是一片荒芜的寺庙。

寺庙的大门紧闭,但院墙多处倒塌,里面长满了荒草。庙宇虽然不是墙倒屋塌,但也损坏严重,房顶上都长着草。透过破烂的门窗,里面的各种塑像被推到在地,到处一片狼藉。

唐塔还算完整,共七层,高约68米,周长44米,八棱四门楼阁式砖檐,东西南北四面各设乾坤门,其余四面为砖雕假窗。

塔心室和佛龛顶部,由层层砖斗拱环砌成拱顶,斗拱制作精良,层层内收,结构严谨,错落有致,大有鬼斧神工之妙。连塔内迥廊顶部,也由砖斗拱精砌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