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137)

作者: 恣悠悠 阅读记录

时间长了,杨奶奶看出了门道,也跟着干,倒腾点小东西,收入还行,起码一家人的生活有了保障。

老人这些年没少帮助人,人缘好,加上丈夫的威望,倒是没人找过她的麻烦。

听着老人的话,姥姥也跟着落泪,悠悠想可能是引起姥姥自己的伤心事来。不过比起杨奶奶来,姥姥幸运多了。

“看我,光顾着说闲话了,让你跟着伤心难过的,也忘了给你倒水,茶凉了不能喝,你喝口尝尝,看凉了吗?”杨奶奶往茶壶里续开水。

姥姥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正好喝,天热凉得慢。”悠悠拉了下姥姥,示意包里有东西。姥姥看了眼,拿出一包糖,递给她。

“大姐,就是这样的糖,你看看。”

杨奶奶打开纸袋,仔细的看了一会,又倒进杯子里一些,用开水冲了,端起来尝了几口。

“妹子,你这红糖好,口味正道,甜度高。你的货我都要了,一块二一斤,你看这价格行不?”没看出来,老人还是个大客户,这可不像她说的那样,倒腾点小东西。

“行,明天我给你送来,咱在哪交货?”姥姥问她。

“你记得住俺家不,记住的话直接送到这里,我在家等你。”杨奶奶果然胆子大,直接在家里干这个。

“那好,俺就回去了,明天咱姐俩再说话。”姥姥告辞,领着悠悠往外走。

杨奶奶给悠悠抓了一把糖块,装到她的衣服口袋里,将娘俩送出了胡同。

第102章 小饰品生意(四更)

看时间已经是下午三点半了,姥姥和悠悠直去了汽车站。平城到水坑八十里路,路上得一个多小时。

悠悠看到路两旁的地里种的都是春棉,已经长到的一尺多高,遍地翠绿。

开始还觉得新鲜,看的久了就觉得奇怪,“姥姥,咋这么多的棉花啊,他们不种粮食吃啥。”

“这里都是盐碱地,种别的庄稼收成少,只好种棉花。碱地种棉花,拿着苗了可不少收。”

水坑到韩屯走村东的路,回到村里,先给舅姥爷家送去一只烧鸡。

舅姥姥看到姥姥自行车后面的空桶,还是嘱咐姥姥小心点收,别砸手里了。

村里人看见姥姥回来,都问还收不。姥姥告诉他们接着收,几个人就跟着姥姥去家里买手电筒。

一个手电筒不到0.86元,用手电筒照着,一个晚上能多摸百十个知了猴,大家的账算的特清楚。再说,手电筒可以用好多年。

多了手电筒,当天的晚上就见成效,姥姥收了二百多斤知了猴。

这次姥姥和悠悠,直接去了水坑公社搭客车,到了平城还没九点。姥姥雇了个拉货的,直接去了杨奶奶家。

杨奶奶看见她们进了胡同,就迎了出来,打开大门,直接把车拉进了院子。

货物卸进屋里,杨奶奶就把1200元钱给了姥姥。看老人拿钱的爽利劲,她的生意绝对小不了。

娘俩告辞出来,姥姥用自行车带着悠悠,接着满县城的溜达,熟悉情况。平城的西北是居民区,县城的老居民大多数居住在这里。

院落比起来职工的家属院算是宽敞的,哪家的院子都得有半亩多,房子虽然老旧,大多数是青砖小瓦的建筑,房檐造型别致,各具特色。

县城西南角是政府各机关,一个个的院落排列整齐,宽敞的双开大铁门用生铁焊接而成。

这让悠悠想起,后世许多老人的童年回忆————爬大门,原来还不好理解,现在看到实物,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现在的机关有个共同的地方,前面是办公场所,后面就是家属区。办公场所和家属区之间,有隔开的,也有通着的,都非常安静。所有的机关都是平房,就连县委和政府也不例外。

县高中和县医院也在这里,一前一后,占据的面积都很大。特别是高中的操场,占了整个校园的一半还多。不像后世喊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却挤得学校连个操场都没有。

县城的东南角是各种工厂,棉纺厂、毛纺厂、织布厂、针织厂、被服厂、第一棉厂、酒厂、味精厂、搪瓷厂、麻袋厂、农机厂、草编厂。

大大小小的厂子都是独立的,每个厂子的旁边都有家属院,和工厂都是一墙之隔。

大的厂子占据一条街道,小的也比机关大的多。整个工厂区,面积比其它三个区合起来都大。

悠悠数了下,这里有三条东西街,五条南北街。各种门市都有,还不是一个。人流也多,相当热闹。

厂区的中间有个工人之家,高大的房子前面是一片宽敞的空地,四周栽着各种树木,里面有弯曲的过道和座椅。好像是广场和公园的结合体,不过没有围墙。整个面积得在百亩以上,看来是工人休闲娱乐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