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192)

作者: 恣悠悠 阅读记录

俩人比着吃,你喊:“我吃了个猪嘴。”他喊:“我吃了个刺猬头。”只到糖馍下肚,俩人就没住过口。姥爷坐在门口的树下,笑着看他们边吃边闹。

吃过晚饭,悠悠还要跟着桂萍去看姑娘们祭月,被姥姥拉住了。原来,祭月仪式不能有外人观看。

姥姥告诉悠悠,晚上,月亮出来了,在供桌上摆上花糕和糖馍当供品,染香烧元宝。

七个姑娘对月叩首,长跪于案前对月祈祷。“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下天堂。不图您的针,不图您的线,光学您七十二样好手段。”

然后,每人拿起一根针,一根线,借着香头的微光,穿针引线。谁穿上线,谁就是“巧姑娘”。谁穿得快,谁最巧。

因为没有别人在场,结果也就没有外人知道,和谁吃到了包着东西的饺子一样,姑娘们是绝不会往外传的。

农历的七月初十,为期一个月的暑假结束,妈妈和昊昊开学了。这次开学,上不了一个月的课,到白露又该放秋假了。

智慧姐也到向阳大队去读初中,向阳中学其实只有初中,两个年级四个班,和向阳大队部的向阳代销店,在一个大院里。

初中有早读和晚自习,因为村里没有和她作伴的女孩子,她姥姥家是周楼的,邻居家有个女孩和她同班,智慧姐晚上就住在姥姥家。

第145章 七月十五鬼过节

队里的西瓜彻底的卖完了,由于中间的一场大雨,好多村的西瓜提前摘了,韩屯的晚西瓜卖了个好价格,差不多都是五分钱一斤卖的。

大舅早上出去卖西瓜,回来时就拐到张集窑厂,给悠悠家捎一车砖瓦。一来二去的,竟然把所有的砖瓦都捎了回来。由于姥姥给队里推销西瓜,价格还高,村里人没一个说闲话的。

这次拔瓜园悠悠跟着桂萍玩得开心过瘾,看见个小西瓜,不管大小都摘下来,放到地头上,因为开学了,瓜地里孩子少,她俩摘了一大堆。

二爷帮她们推回家里,一家得有好几十斤。姥姥坐着往外挑,把大的都挑了出来,切碎了喂猪。悠悠不明白,“姥姥,大的不好吗?”

“大的外皮都硬了,腌好也咬不动,这种拳头大小的正好。”

悠悠瞪眼了,大的都是自己摘的,当时还自豪的不行,到处跑着找大个的摘。

瓜园清理出来,队里组织人员全部栽上了白菜。先不说挑水挨颗的浇,每天的早上还得用大点的苘叶盖上,傍晚再揭开。

连着盖了三天,第四天阴天,又下了一场透雨,人们才松了一口气。“今年的白菜保活了。”

生产堤外的绿豆成熟了,一簇簇的黑角顶在上面,得一个个的往下摘。绿豆秧不到一尺高,弯着腰摘绿豆,一会的功夫,就累得腰疼。

摘绿豆孩子们也能干,桂萍和四栓、景云都去了,悠悠跟着她们去玩。

头上顶着大太阳,一人两行往前摘,篮子满了就倒在地头上的麻袋里。

孩子们个子矮,摘起来还好些,大人就不行了,长时间弯腰不舒服,走两步就站一会,捶打着腰放松一下。

桂萍看见,也学着拍了两下,有人就问她:“桂萍,你那是打啥那?”

“你们不都拍打这里吗。”桂萍还奇怪那。

“俺那是腰疼,砸两下缓缓,你拍的这啥劲啊。”

“俺也腰疼,也砸两下。”桂萍大声的喊。

一群妇女笑的东倒西歪,“俺的个小姑奶奶,你有腰吗?你的腰在哪啊,指给俺们看看。”

桂萍也茫然了,“你们都有腰,俺咋没有?”

“小孩没腰。”有人大声的告诉她。

桂香呵斥她,“赶紧摘,到头了接下咱大姐。”桂萍抬头看见她大姐挺着个肚子,摘的很艰难,也不说话了,赶紧往前摘。

绿豆熟得快,三天就得摘一次,悠悠虽然没有跟着摘,但看到别人累的那个样,也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

中间休息的时候,悠悠问大舅妈,绿豆咋不和大豆一样,等都熟了一块割,摘绿豆太累了。

“傻孩子,绿豆角不一块熟,熟了不摘就炸角,绿豆粒小,落到了地里就捡不起来了,可不得赶紧摘吗。

一起熟的也有,那叫明绿,产量比这种羊角绿少一半还多。羊角绿豆一亩能见(收)二百斤,明绿一亩才见七八十斤。”

为了这一百多斤的产量,人们不怕辛苦,廉价的是劳动力,高尚的是品德。

农历的七月十五是鬼节,人们都在这一天上坟祭祖,焚烧纸钱,不像清明节三天内都可以祭奠。

关于这个传统还有个说法,姥姥给悠悠普及了半天的鬼节常识。

这里的传统是一年有三个鬼节:清明节、农历的七月十五、农历十月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