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207)

作者: 恣悠悠 阅读记录

说走就走,农历的九月初一,姥姥领着悠悠去了临水。这次,姥姥没用毛驴车,用自行车带了一百多个鸡蛋交给了食品站,娘俩就直接去了临水。

李保国见了姥姥,那叫个高兴,嘴里巴巴的说个不停,悠悠听了好一会,大体的意思就是,秋装畅销,人们特别的喜欢。

李保国把54000元钱递给了姥姥。“姐,您赶紧给兄弟准备好货,这次还是要3000套,一样500套。您最好再弄些军装,那些已经卖光了,好多人找,我没敢答应。”

“女装没问题,最近有空我就给你送过来,军装看情况吧。兄弟,我还有点事,就先回去了。”姥姥还想去平城,就对李保国提出告辞,

“姐,您就不能留下吃兄弟一顿饭,咱俩多长时间没坐下说会话了。另外,我又给您买了几件家具,您看了吗?”

“我没去那个院子,到了就来你这。下次吧,我再来了就在兄弟这吃。”

看姥姥坚决得走,李保国又说:“您玉玉这些天就想您了,她那袜子快卖光了,说想一样再要5000双,姐,您要有就给她捎来。还有,听她嘟囔着说天凉了,玻璃的发箍有点凉,让您再给她换几个新样式,适合冬天戴的。”

“袜子有货,发箍我给她找些合适的,下次一块带来。兄弟,我尽量的早点来,咱下次再说。”姥姥告别了李保国,赶紧去汽车站搭上了到平城的客车。

坐在客车上,悠悠想起上次杨奶奶提的要求,要些适合秋冬装的扣子,就沉下心用意识联系到智脑,在空间里寻找合适的扣子。

不止找了些合适的有机玻璃扣子,还有些亮晶晶的金属扣,都是比较大的扣子,适合秋冬季的衣服。悠悠把样品拿出来,让姥姥把关。

姥姥看了说都好,也没拿出个主意。“悠悠,咱先去百货大楼看看,有金属扣子不?有了咱再往外卖。”

到平城时刚十一点,娘俩去了百货大楼,直奔小百货柜台。看来智脑的判断还是可靠的,柜台里果然多了几种金属扣子。价格也高,0.50——0.80元一个,而且是越大越贵。不过,还真有买的,都是年轻的女孩子。

悠悠还发现了一个现象,妇女的脖子里,又系上了“一把抓”,而且大多数是带金线的高档纱巾。纱巾和扣子都属于小商品,和扣子在一个柜台。

第157章 “一把抓”纱巾

买纱巾的妇女很多,柜台里高档纱巾不多了,剩下的都是深色的,姜黄、酱红和天蓝。大家询问着下次来货的时间,售货员待答不理的,态度有点恶劣。

百货楼里2.50元一条的高档纱巾,其实质量并不怎么好,比普通的纱巾就多了几根金线。而且金线的质量不过关,硬度较大纤维还粗,和柔软丝线搭配的并不贴切,金线和丝线之间有道明显的空隙。不过,金线闪着点点的亮光,在阳光下更明显,还算是比较好看的,难怪女孩子们都喜欢。

本来悠悠没打算出售纱巾,看到大家迫切的需求,还有供不应求的现状,以及售货员恶劣的态度,悠悠决定帮帮大家。

自己商城里的“一把抓”纱巾,质量好价格低,百货楼里的纱巾是八十公分的方巾,自己商城里的是一米的方巾。花色各异的纱巾,价格就没有超过0.50元的。

悠悠本不想出售纱巾冲击市场,可现在的生产能力忒让人失望了,就这么个简单的小东西也供不上,连人们这点爱美的小心思都不能满足。城里的妇女都买不上,更别说农村的妇女了。

看好了东西,又在楼里转了一圈,悠悠发现秋装已经上架了。和春季比起来,也没什么新意。不过,看到海魂衫的时候,悠悠想起来该买长袖的内衣了,再也不能和春天似的,穿粗布的夹袄了。

家织的粗布虽然穿着舒服,可做内衣不行,厚实肥大,到处透风,不得己只好用带子扎着裤腿。这个时代农民的典型着装就是大裤裆的裤子扎着腿,像俩灯笼,估计和穿粗布做的衣服关系很大。

城镇人穿的针织内衣柔软舒适,紧贴在身上,保暖性能好,就避免了扎裤腿的尴尬。所以,只是从着装上就能明显的区别出城镇人和农村人。

现在,人们习惯上把内衣叫做秋衣和秋裤,还没有成套出售的,分棉线和腈纶的两种。纯棉的成人秋衣价格不到两元,秋裤在一元五左右。腈纶的就贵多了,价格比纯棉的高了一倍还多。儿童的纯棉秋衣和秋裤便宜,一身最大号的也不到二块五。

悠悠的商城里,高档的内衣多了去啦,可它们和这个时代的产品差别太大,根本不能往外拿。怀旧商店里很少有内衣,因此,穿内衣只能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