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262)

作者: 恣悠悠 阅读记录

姥姥问他:“你回家了?”

“没有,大哥来给俺送肉,告诉我的。”

姥姥骑着援朝舅舅的自行车,娘俩赶紧回家了,已经是下午四点半了,一会天就该黑了,冬至是全年白昼最短的一天。

回到家里,妈妈已经做好了晚饭,等着悠悠娘俩回来。爸爸坐着剁肉馅,下午刚分的牛肉。

韩屯村人少地多,为了弥补劳动力少的缺陷,队里喂的耕牛也多,每年都有退役的耕牛。队里就趁着过冬至,把退役的牛宰杀了,分给大家包饺子。

退役牛年老肉硬,很难煮烂,剁碎做饺子馅正合适。这里的习俗是冬至的早晨要吃饺子,有“冬至吃饺子安耳朵”的说法。

孩子们唱的顺口溜就有:冬至不吃饺,耳朵冻掉了。

牛肉再老也是荤腥,附近村里的人,都眼气韩屯村,每年的冬至,大家都能吃到牛肉饺子。而且,可以连着吃上几天。

黄牛的出肉率一般是50%,耕牛体型较大,都在千斤左右,一头牛能出500斤肉。

韩屯320口人,每人能分一斤半肉,现在的家庭人口多,那家都分几斤肉,掺上些萝卜菜,够吃好几天的。

晚饭还没吃完,两个舅妈就来了。大舅妈进门就问:“姑,您几点到家的?见援朝了吗?”

二舅妈说:“娘让俺们过来包饺子。俺先把面和上醒着。”

昊昊他们三个洗干净手,也跟着包饺子。悠悠想包,姥姥不让:“你看好迪迪就行,别跟着添乱。”

迪迪围着案板打转,瞅着机会就抓两把,大家光顾着他了。悠悠趁机抓了把面块,拉着迪迪到一边去玩。

悠悠用面块当橡皮泥,领着迪迪捏动物。小兔子、金鱼、猪头,面块用完了。迪迪跑过去,又回来了,小手里抓着几个面积子,满眼里都是得意。

第200章 粮食的传说

俩人接着捏,这次是迪迪动手,悠悠当指挥。他小手灵巧的转动着,一会的功夫,就捏了个兔子。

剩下一点面,他用手搓成一头大一头尖的长条,还跑出去找了点胡萝卜叶,摁到上面,然后放到兔子前面。

“小白兔,给你吃胡萝卜”别说,还真像。

姥姥一扭头,看到他俩捏得东西,气得声音高上来。“你俩败家的玩意,这是吃的东西,哪能随便玩,这是要招罪的。”

接着,姥姥就给他们讲了个故事,《关于粮食的传说》:

不知多少年前,老百姓日子可好过了,年年风调雨顺,庄稼五谷丰登。那时,有句顺口溜:

八月十五云遮月,

正月十五雪打灯。

雪打灯,好年成,

一棵麦子打半升。

那时候的庄稼跟现在不一样,不管是高粱、麦子、豆子、谷子,天底下所有的粮食,都是齐根到梢都结粮食粒儿。你想想,高粱两人多高,齐根到梢得结多少?小麦齐根到梢都是麦粒子,一棵就能结多少?还有,庄稼种下后,这年年都结种,好几年不死,一个劲儿地结粮食。所以说,那时的人都好过。

有一户人家懒,种地图省事,三亩地的粪施在一亩地里,胡乱种了一些粮食,就出了一棵高粱。不缺肥不缺水,那高粱长得摸天高。四里八乡的人走累了,都在下面凉快。到了秋天高粱熟了,齐根到梢都是粮食,主家收粮食了,底边的够得着,高处的够不着,就搭上脚手架,拿个长杆子上去打粮食,一打就是三天三夜,就这还没打净。下边地上那高粱粒子一人多深,就把高粱棵子砍倒,就地晒粮,装了好几囤。

粮食吃不完,人们就有点烧包了。不光浪费粮食,连天神也懒得敬了。玉皇大帝那里香火越来越稀,其他神仙也这么说。玉皇大帝心想:众神很卖力,对凡间老百姓不错呀,怎么回事?就派张天师下凡查看。张天师变成一个老道士,下凡来到人间。

老道士走过村庄,看人们气色很好,不像挨饿的样子。走过湖里,见湖里庄稼长得很好,齐根到梢结满了粮食。走着走着,看见一个人在耕地。仔细一看:不是耕地呀!这个人是在收芋头。就见他鞭打快牛,用犁子耕芋头,后面跟着一个人拾芋头。耕出来耕不出来不问,耕烂耕不烂也不问。拾芋头的想拾几块拾几块,哪块好拾就拾哪块。老道士再往前走,见有些人在掐谷子,想掐几棵是几棵,累了,一撂就走了。老道士心说:人不稀罕粮食了,拿粮食不当好东西了。

老道士走到一个村子,就想:我再看人心变坏了没有。他手拿破碗,来到一家人门口要饭吃。这家人明明满院都是粮食,偏说没有吃的,撵老道士快走快走。他走了一家又一家,家家如此。最后,走到一家门口,这里的妇女正在烙单饼,老远就闻着喷香。老道士说:“大姐,道士来化缘啦,给点儿吃的吧。”那妇女没好气儿地说:“哪有饭给你吃,快走快走。”可也巧,这时候,她院里坐着玩的小孩哇哇哭起来。那妇女一看,孩子拉了一腚屎,她就顺手拿起一张单饼给孩子擦腚。擦完腚,又顺手拿来一些单饼,给孩子垫了腚。